是时民不聊生不说,还遗臭万年。
方绪可不想当乱臣贼子,更不想在史书上遗臭万年,只可惜秦王根本不听他的,反而嫌他瞻前顾后,所以他才会直接倒戈。
说是为了女儿,不过是文人一贯的谦虚,不好标榜自己如何忠君爱国。
显然这点子谦虚被太和帝领悟到了,其他朝中大臣也领悟到了,因此方绪这一次非但没被牵连,反而风评直升,连坊间都流传着方尚书大义灭亲的事迹。
秦王妃自然也被允许和离归家,方家算是秦王一系中,唯一能够全身而退的。
最惨的要数孙贵妃和孙家,孙贵妃直接被贬为了庶人,幽禁冷宫,孙家成年男丁一律被斩首,未成年的男丁和女眷则被流放。
这其中还有个人得以脱出生天,回了本家,那就是郿无暇。
下面办差的人也不是傻子,一查名册,这武乡侯世子妃竟然是太子殿下的大姨子,自然不敢随意处置,忙往太子府递话。
其实郿无暇这一年多来也不是没帮魏王办事,她忌惮着解药控于旁人之手,魏王派人与她私下联系,她没少给魏王递消息。
再加上饶是她自诩智谋过人,却陷于孙家这种不讲理的蛮横之家。
尤其是武乡侯夫人,此人完全诠释了什么是一切阴谋诡计,都打不过蛮不讲理和不要脸皮,又有个婆婆的身份天然压制,郿无暇被欺负得很惨,自然深恨孙家人,巴不得他们能倒霉。
所以魏王也没为难她,让人放了她归家。
至于秦王和武定侯。
范家的下场和孙家是一个样,其实范家也是蠢,但凡他们能沉得住气一些。他们是得罪了太和帝没错,但皇帝处置功臣也需要理由,太和帝不可能把内里龃龉公之于众,只要范家能保持低调,老老实实不犯事,短时间内太和帝还真没办法处置他们,偏偏他们上蹿下跳不安分,还和秦王一拍即合。
范家和秦王一拍即合自然不是为了晋王,打从晋王混淆皇家血脉的罪名定下,他就注定无翻身之日,范家不过为了自保。
只可惜这个代价付的有些大,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倒是秦王,当日纪昜没杀他,太和帝也没杀他,而是和晋王一样,被幽禁了起来。不过据说秦王受的伤有些重,人是没死,但至少要养伤一两年。
.
这一场犯上作乱,让朝堂的形势变得诡异起来。
吴丞相和李尚书李瞻罕见得低调,相反方绪这个卖了女婿的人,格外高调,行走之间身边都是围着好几个大臣。
三司使柳茂铨与手下之人闲谈,感叹老臣不愧是老臣,一个个都鸡贼着呢,为何人家能多年来一直屹立朝堂不倒?这就是原因!
还有人私下说方大人最近未免高调了些,柳茂铨也只笑不语。
看看方绪的高调,再看看吴渭中和李瞻的低调,就能明白怎么回事了。人家这可是奉旨高调,旁人可比不得。
……
洋洋洒洒又到了春花三月,太和帝再提禅位之事。
这一次朝中大臣们还是反对,但反对得似乎没有之前那么坚决了。如是往来三回,太和帝终于定下禅位之事,并将要传位给太子的消息晓谕天下。
之后一个月里,都是朝中以及各地大臣上书对陛下表达依依不舍之情,与此同时礼部等各处都已开始着手起新帝即位之事,以及太上皇禅位后如何安置之事。
这两件事都是大事,尤其大梁以孝治天下,群臣暗中有不少人猜测陛下禅位后,是还居住在蓬莱殿,还是另迁他处?
从表面看只是一个住处,不用计较太多,实际上意思可多了。
历朝历代以来,禅位的皇帝都是极少极少的,大多数都是把着权柄,至死才放手。禅位了,是只把位置让出来,还是连皇帝权柄都让出来?
这些从细枝末节就能体现出来,例如迁不迁宫。
太和帝很快就给出他的决定,禅位后他要移居西苑,后宫嫔妃也跟他一起移居西苑,就不和新帝挤了。
这是太和帝原话。
本来太后不用移居的,但太后想了想,说后宫嫔妃都去了西苑,她一个人住在慈宁宫也寂寞,索性跟着太和帝一同移居去西苑住几日。
说是住几日,其实都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是在全新帝的颜面,也避免新帝被人议论‘怎么,你一即位,亲爹和祖母都搬走了,是不是你不孝’之类的毁誉之言。
先是登基大典,再是封后大典。
虽封后诏书早就下了,但封后大典要在登基大典后才能举行,光登基大典就筹备了一个多月。这期间新帝先搬到了紫宸殿居住,无双还住在原太子府中。
这本是她和魏王商量好的,到底二人对如今的宫里还有些不放心,没经过整顿,谁也不知暗中还有多少钉子,魏王并不想让无双和孩子冒险。
可皇家的繁文缛节实在太琐碎,一个登基大典就搞了一个多月,再是筹备封后大典,弄完了还要给太上皇太皇太后太妃们迁宫,那要等到几时?
总之,纪昜抗议得厉害,魏王也觉得忙完朝政与各种事琐碎之事后,回到寝殿冷冰冰空荡荡的。
开始是纪昜假传他的口谕,偷偷让人晚上把无双接到紫宸殿。
如是几次后,索性把人挪了进来,不光无双进来了,祚儿也来了,同时还带了一大堆的侍女和内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