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1页
    可不管怎样,困难终于过去了。
    国家还很年轻,正在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第120章 .奋进
    *
    每到年底,柳冬生都很期待。
    十二月三十号,是柳冬生十八岁生日。
    他照例收到了一封贺卡。
    贺卡上是三个娃娃坐在山坡上,看着太阳冉冉升起。随着贺卡而来的,还有一个包裹,里面是一件灰色圆领毛衣。这是孙姑姑拆了旧毛线,比着他的身高尺码织的,略微宽松一点,穿着很舒服。
    柳冬生照着镜子,掩饰不住的笑意。
    梅子伸头瞅瞅,夸道:“孙姑姑的手真巧啊!”
    梅子也有一件高领毛衣,红色和白色交织着,看着很活泼。小梅眼热,揪着毛衣不松手:“妈妈,我也要穿花毛衣!”
    “小梅……”苏红霞有些惭愧。
    她的心思都在工作上,对针线活儿是一窍不通。小梅的衣裳都是母亲找裁缝做的,她连针都没摸过,更别提织毛衣了。梅英姐给小梅织过毛衣,可小梅长高了,就穿不上了。
    柳进原笑道:“小梅,爸爸给你织毛坎儿……”
    不晓得触动了哪根神经,柳进原尝试着学编织,就把小梅的毛衣拆了,想织件毛坎。可这是个技术活儿,一时半会的还未成功,那半成品也不敢拿出来,怕娃娃们笑话。
    其实,梅子早发现了,还拿给冬子看。
    柳冬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像父亲这样“文武双全”的,真不多见。
    对柳进原,柳冬生打小就很崇拜。
    生日这天,他跟着柳进原去了军事学院。
    在展览室,柳进原指着一排锦旗,说:“这是学院获得的表彰,自打创建以来,为部队培养了众多高级军事人才,这是学院的办学宗旨,将继续发扬光大……”
    柳冬生听着,两眼放光。
    他希望能考上军校,并一直做着准备。
    刻苦学习、锻炼身体、磨炼意志,一样都不少。
    *
    第二天,是跨年之夜。
    高校举办了新年文艺汇演,各个系都出了节目。
    轮到外语系时,林恪静和江黎明等人挎着手风琴登上舞台,一口气演奏了三支苏联歌曲,气氛很热烈。
    田小苗照例当观众。
    她仰着脖子,盯着舞台,可思绪飘向了远方。再过两个月,她也满十八岁了,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青年。
    在紧张忙碌中,迎来了一九六二年。
    新年伊始,有很多工作要做。
    上面召开了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接着,对公社核算做了改进,进一步明确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30年不变,提高广大农民开展集体生产的积极性。(注1)
    政策下发后,田秋山很激动。
    以前怕有变化,这一下吃了定心丸。他召集社员们开大会,嗓门抬得老高,唾沫星子都喷出来了。
    “社员同志们,以后不搞平均主义了,不吃大锅饭了,自家生产小队搞得好,就能多打粮食,多分红……”
    社员们交头接耳,也很兴奋。
    为了种好责任田,想了不少法子。犁具要换新式的,犁得快,效率高。水浇地要扩大,这样才能保证收成。还有家庭副业也要搞起来,养猪、养鸡、养鸭,公家统一收购,自家也能改善生活,还能拿到集市上销售,换几个零花钱。
    农村干劲十足,自然有收获。
    到了夏收时节,夏粮喜获丰收。
    一个是精耕细作的结果,一个是老天爷开眼,风调雨顺。
    多打了粮食,就能多分口粮。
    完了公粮之后,田老汉家分了二百多斤小麦。这可是头一回啊,他跟袁氏算半个劳动力,能分到麦子就心满意足了。
    这一回,家家户户都蒸了白面馒头。先尝尝味道,以后再省着点,能吃到来年夏收,正好接上气儿。
    夏播过后,稍有空闲。
    农村干部开始了轮训。一个是对政策的领会,不能跑偏了。另一个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怎么种地,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学问大着呢!”
    灌溉、种子、化肥、农药等等,农业技术专家讲得头头是道。
    在边疆地区开垦荒地,搞机械化大农场。培育良种提高亩产,推广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还有农药、化肥也开始使用。
    一切都是围绕着粮食展开的。
    山区机械化程度低,就从水浇地上下功夫,多灌溉农田,就能多收粮食。
    田小苗看着报纸,思考着。
    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八十年代搞农村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的基础上,靠着良种、化肥、农药,还有机井、水电、灌溉等,才发挥出了效力。
    没有这些,单产提高无从谈起。
    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种子培育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而是靠着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是几代人咬紧牙关创造出来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唯有集体才能做到。
    没有什么“一包.就灵”的奇迹。
    看看周边邻国,六十年代水稻亩产三四百斤,二十一世纪了还是老样子。这就是差距,从未有过创新,也从未有过农业改造,就像时光停滞了,停留在了落后的农耕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