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5页
    “饭得吃呀,你还在长身体呢。”
    卫筱筱一边说着,一边跃下了城楼。
    云弋闻言猛地睁眼,眼前却空落落的什么人都没有见着。
    云弋一声轻叹,又闭上了眼睛。
    卫筱筱直奔明月谷,一路上遇到了不少人怪,都被她轻易的躲开了。
    白天,大部分的人怪行动迟缓得就像是百岁的老妪,只有少部分的变异种能和晚上一样灵活,一旦遇上就十分麻烦。
    好在一路有惊无险,卫筱筱踏进明月谷,感受到了那令人熟悉的,蓝蛊蝶振翅的声音。
    她伸出手指,一只蓝蛊蝶落在了上面。
    身后突然响起脚踩碎枯枝的声音,她转身,几乎喜极而泣,是暗奚。
    暗奚狐疑的凝视着她:“你是......阿罗?”
    卫筱筱猛地点头:“是我,我......”
    她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自己再次魂穿别人身体的事。
    暗奚抱臂,饶有兴趣的看着她:“所以,你是恶灵,专门抢别人的身体?”
    卫筱筱:“......”你才是恶灵呢,你全家都是恶灵。
    “你说是就是吧。”卫筱筱懒得解释,她瞧着暗奚那一身“野人”的装扮,忍不住揶揄道:“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暗奚怒道:“你知道我在这里等了你多久么?我怕你来了之后找不到我,我一步都不敢离开。”
    卫筱筱心疼,上前抱了他一下,又忍不住摸了摸他的头:“辛苦你了。”
    暗奚胡子拉碴的脸微微红了红,转身走远:“进凤麟城吧,我再也不想在这里待下去了。”
    云弋守在南城门,要出城容易,进城却难。为了避免和云弋动手,他们选了西城门,神不知鬼不觉的混了进来。
    卫筱筱带着暗奚到了慈幼坊。
    青柠看着一身野人装扮的暗奚,立刻愣在了当场。
    半晌之后才缓过神来,问:“姐姐,你从哪里带来的野人?”
    暗奚立刻脸都绿了,卫筱筱急忙圆场,笑道:“妹妹别乱说,他是被人怪吓着了,一直躲着不敢见人,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他就是胆子小,你别嫌弃他。”
    暗奚的脸越发绿了,眼风利刃一样刮过卫筱筱。
    “妹妹,你带他下去梳洗一下吧,他这样子会吓坏孩子的。”
    青柠一向最有爱心,她半分也不嫌弃暗奚身上脏,拉着他梳洗去了。
    卫筱筱回到房中,手中握着封印杵,心里安定了不少。
    她将拯救凤胥渊的计划在脑子里从头到尾的过了一遍,确定没有任何差漏才将封印杵藏在了床底下。
    按照原书的时间线,门阀宁家该找上门来了。
    凤麟城的门阀世家都有认养慈幼坊孤儿的传统,青衡和青柠进了慈幼坊没多久就被宁家认养了。
    逢年过节,宁家都会将两姐妹接到府上,平日里宁家得了什么好东西,也都给两姐妹送上一份,她们与宁家的关系十分亲厚。
    原书中,护城军变成人怪没多久,慈幼坊就被席卷了,只有青衡姐妹和坊主逃了出来,是宁家收留了她们。
    宁家家主宁逊携恩图报,让青衡混入城主府刺杀凤胥渊。
    其实与宁逊有仇的,严格上说起来是凤非城。
    宁逊有一个深爱的妻子常年生病,在凤麟城闹出长生那件事的时候,他舍弃了自己的一半家财找长生求药给妻子治病。
    原本凤非城给了长生名单,哪些人能给药,写的清清楚楚,宁逊的妻子自然不在其中。
    可长生贪图钱财,昧着良心卖药给了名单之外的人,宁逊的妻子就是其中之一。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宁逊拥着身体好起来的妻子没几天,就亲眼看着妻子一夜之间衰老死去,他痛恨至极,可是凤非城死了,他只能将仇恨转嫁到了凤胥渊身上。
    当天下午,宁逊果然派人来送信,要见她们姐妹二人。
    两人一起去见宁逊,路上,卫筱筱发现青柠红着一张俏脸,一直在偷偷的笑。
    “你怎么了?可是发烧了?”卫筱筱关切,如今黑雨连绵,身体很容易染病的。
    青柠忙道:“我没生病。”
    她顿了顿,轻声道:“姐姐,那个野人说他叫暗奚,他洗干净之后,还挺好看的。”
    卫筱筱:“......”
    她对暗奚一直有一颗老母亲一样的心,希望有个人能陪着他,没想到换了个身体,就白捡了一个。
    卫筱筱笑道:“他一个人生活了很久,我们慈幼坊这么多人,他一定不习惯,你要多关心关心他。”
    青柠娇羞的“嗯”了一声。
    进了宁家,宁逊和往常一样陪着她们说了阵话,然后找理由单独叫走了卫筱筱。
    宁逊跪在卫筱筱面前,声泪俱下:“阿衡,你的义母惨死,你要为她讨回公道。”
    卫筱筱面上做出为难的神色,心里却在疯狂吐糟:你怎么不让你的亲生女儿去讨回公道呢,自家女儿舍不得,认养的女儿就该去当炮灰么?
    宁逊:“我和夫人待你和阿柠,一直比亲生女儿还要亲,你也是最有出息的一个,义父只能靠你了。”
    卫筱筱:最有出息的就应该去送死么?
    卫筱筱拼命挤出两滴泪,扶起宁逊,“情真意切”的道:“义父,在我心里,一直视您和义母为我的至亲,义母的仇,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