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6页
    燕王也没有想到,最后他竟然栽到了自己人的手里。他早些年便害怕他父王的权势,虽然他有那种野心却没有那个胆量,可是自从他知道老燕王死后,他便高兴过了头,他害怕老燕王的那些士兵回燕国会威胁到他的王位。所以他选择把那些人晾在楚国边界碧阿江旁,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如今已经是数个月过去了,他想那些人早已死的透透的了,可是他没想到那些对他父王忠心耿耿的人竟然会联合起来反过来攻回燕国。
    这是萧铭泽在萧氏在燕国销声匿迹数年后头一次回到了燕国,当他杀到燕国王宫的时候,燕国新帝慕容涪正准备收拾自己的行李逃出皇宫。
    这也是萧铭泽第一次见到,敌人都已经杀到自己的家里来了,这人还准备着要把自己的财宝都带走,丝毫不顾及性命。怪不得呢……天让燕亡,这是天意,谁也阻止不了他!
    萧铭泽带领自己这些年四处找到的萧氏旧部还有招的一万兵不费吹灰之力就打入燕都城之中。而他也像跟裴醒承诺的那样,他没有伤害任何一个燕国百姓。
    慕容涪惧怕萧铭泽,他为了保命特意让出了燕王的位置。这并非是萧铭泽故意逼他的,而是他自己提出来的,慕容涪是先燕王几个儿子之中胆子最小的,但是他对权力和金银财宝的渴望远胜于他的胆子。
    只可惜有那野心却没有胆子去做,到最后为了保命只能求别人不杀他。
    慕容涪在燕国重臣面前宣告他自己将会在三日后举行禅位大典,他会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萧铭泽。萧铭泽杀回燕国之后本想让慕容氏也尝一尝满门被灭的滋味,可是如今燕国的百姓居多,若是他现在杀了燕王一家外面恐怕又要流言蜚蜚。
    为了安抚民心,也为了实现当日与裴醒的承诺,萧铭泽便免了这一场杀戮,他接下了这个王位。不过,他这个人也是有野心的,他要像秦珏那样在燕国称帝,而且他觉得“燕”这个字不好,他该国号为“秦”,后来萧铭泽把北边的一些游牧民族打的下来,北边的疆土均属于他,而后来有小国叛变,而那一小块地方又分裂出去了,那块地方在南边,又称为南秦。而萧铭泽统治的那一片疆土则被称为北秦。
    ***
    这么多年过去了,萧铭泽终于爆了自己的面门之仇,只是他现在的皇位是慕容涪禅让给他的,先燕国的势力没有完全清除,所以现在他还不能杀了慕容氏一族。不仅不能杀,而且还要好吃好喝的待着他们。
    但凡有人问起秦国皇帝的出身的时候,民间总会纷传他是叛臣出身。
    萧铭泽到那一刻才知道,如果他不能让慕容氏洗去萧氏一族的冤屈,那么他就永远是个叛臣,根本不会有人臣服曾经是一个叛臣的皇帝。
    其实这件事说简单也简单,说难办也难办。最简单不过是让史官在史书多添上几笔,可是难的是他无法堵住悠悠众口。而萧铭泽想过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请来诸国国君前来见证,他要让所有人看着慕容涪是怎样改写他们萧氏的历史的。
    他们萧氏不是叛臣,而萧铭泽得来的皇位也不是名不正言不顺的。
    ***
    萧铭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其实他一开始也没有想到这一层,只是有一个人在他旁边提点着,他就忽然想到了这个办法。
    若是可以的话,趁着这个机会,还可以再见他一面。
    虽然这几年萧铭泽经常跟秦珏秘密相见,但他们两个商讨的事情大多数都是关于如何对付燕国,如何对付周边各国的背叛,他们之间总是商量着各种各样的计谋,自从三年前相见之后,他们已经许久没有好好坐着叙叙话了。
    或许他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再与秦珏在叙前话。
    他很想让秦珏知道……他打下慕容氏的江山不止是为了他们萧氏的仇恨,更有一部分是因为他。
    所以他才在改国号的时候,把国号改成“秦”。
    萧铭泽记得,他记得曾经说过以江山为聘的誓言,这次或许是当真了吧。他只盼秦珏见了他之后二人不会生分了。
    至于给萧铭泽出主意的那个人是经常跟在裴醒身边进宫的人,裴醒自知自己背叛了旧国,已经无颜再留在这片土地上,所以他向萧铭泽请辞,说自己愿意卸甲归田。
    他去意已决,萧铭泽也没有什么理由留着他,于是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而就他最后一次进宫的时候,他的身边跟着一个跟他一样十分相像的人,只是看外貌的话二人竟看不出一丝差别,但是看身形裴醒身后跟着的人确实比他瘦弱一些。
    裴醒欲走时,萧铭泽忽然叫住了他:“裴将军请留步,你身后之人是何人?样貌似乎与将军十分相似。”
    裴醒身后的人见到萧铭泽注意到他之后,连忙跑到萧铭泽身旁跪下道:“草民姓裴名醉!草民愿向陛下效犬马之劳!”
    裴醒见状一下拉住了脸人的手:“陛下,是舍弟不懂规矩,请陛下不要怪责于他,草民已经请辞,自此与平民百姓并无不同,请陛下不要称呼草民于将军了!”
    “陛下!请陛下给草民一炷香的时间,草民有办法让陛下留草民在身边!陛下——”那人不顾裴醒的拉扯执意大喊道。
    裴醒其实还是有不小的领兵之能,若不是他执意要请辞,萧铭泽还真的想留他在身边让他为自己效力。此刻他看到这个与裴醒长得一般无二的人后,心里忽然萌发出了一种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