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运往青州的军饷,自汪兴国担任云州刺史,八年间无一次完整送往青州。”狼崖的言语不带一丝一毫的情绪,只是陈述着调查出的事实,却令朝堂之上群情激愤,“云州起义军生路断绝,城内百姓自发开了城门将起义军迎进城内,围困云州刺史府逼迫汪兴国开仓放粮。
云州刺史汪兴国仅调动精兵三千便将一万云州起义军击溃四散,却在其后上奏灾情之时将云州惨状尽数归结于起义军反叛肆虐所致,亏空粮草也被叛军抢夺,这才导致云州百姓因饥成疫,尸横遍野,一时局面竟难以控制。”
狼崖没有再继续说下去,之后发生的事情不论是圣上还是诸位大臣都心知肚明。
云州旱灾持续了三年之久,而庆正初年正是萧允刚刚登基,皇位不稳,各皇子王侯皆对龙椅虎视眈眈,若非杨晏清临危之时以雷霆手段斩杀谋逆叛臣,只怕现在坐在龙椅上的还不知是哪位龙子龙孙。
然而这其中最值得深思的便是,当年圣上下旨青州靖北军驰援云州刺史镇压叛军,不到四个月便将叛军尽数诛灭,不论是军饷还是赈灾粮草皆未提及一分一毫。
庆正四年,云州刺史汪兴国更是因为治理云州灾乱有功被朝廷大肆犒赏,稳稳当当坐着云州刺史的位子直到今日。
这其中……
殿上原本的哗然渐熄,文臣们皆眼观鼻鼻观心闭口不言,武将虽有讨要说法之意却在靖北王萧景赫与威远侯的沉默压制下按捺不动。
况且但凡是老臣都知道云州粮草贪污一案涉及封存已久的詹王谋逆案——当年帝师立镇抚司后以迅雷之势办的第一个大案。
“陛下。”一直默默不语的杨晏清终于再次开口,“云州刺史汪兴国大人正在殿外候着。”
此时饶是萧允也猜不出杨晏清究竟是何打算,只是单凭贪|污谎报的罪名,最多钉死一个汪兴国,哪怕汪兴国咬出什么人来,处于证据不足罪名不丰,也绝对无法扳倒内阁老臣。
那么,召汪兴国上殿又有什么意义?
虽是这般想,萧允却还是习惯性顺应杨晏清的意思召汪兴国上殿。
“罪臣汪兴国,参见陛下。”此时的汪兴国一身粗布麻衣,跪在殿下展袖拜伏,额头重重触磕地面,“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汪兴国乃是先帝在位时的文科探花,师承内阁老臣李贤,再加上此人本就容貌俊美,这一番作态,不像是罪臣请罪,反倒像是含冤的清雅之士。
站在杨晏清身后的李阁老须发尽白,慈眉善目,此时看着跪在殿前的昔日爱徒,眼中满是失望叹息,面上也带着对方才狼崖禀报之案的惊疑愤懑。
萧允将手中的奏折摔在御案上:“对于这封奏折,汪卿还有何话可说?”
“启禀陛下,罪臣——”汪兴国再次重重叩首,“无话可说。”
“好一个无话可说!那朕问你,贪|污的粮草银两,都去了哪里?!当年的云州灾情又是如何平复?!无话可说?汪兴国,你可知道朕此时恨不得将你千刀万剐凌迟处死以慰那枉死的云州数万百姓!”
汪兴国匍匐在地,不发一言。
“来人,拟旨——”萧允更是气急,站起身来指着殿下如同顽石冥顽不灵的汪兴国就要下旨。
杨晏清侧身一步再次开口:“陛下息怒,此事事关重大,还要待刑部大理寺查明案情脉络追溯失踪银两方能下最后判决。”
萧允的一口气被杨晏清堵回去憋在了喉咙半中央,咬牙将嘴边的话咽回去,恨恨道:“便依帝师所言。朕给刑部半月时间,若是追查不出赈灾军饷的下落,一并处罚!”
说罢拂袖而去。
大太监擦了一把额前的冷汗,提高音调:“退——朝——”
朝臣们后退着一步步退出勤政殿,全程一眼不发的萧景赫看向杨晏清:“杨大人好手段。”
“王爷谬赞,此乃镇抚司分内之事,当不起王爷夸赞。”杨晏清与萧景赫对视,神情淡然。
萧景赫凝视眼前这个丝毫看不出几个时辰前还在自己怀中调情的男人,不由冷笑一声:“多谢杨大人,这一课,本王记下了。”
正当二人间气氛紧张之时,大太监脚步匆忙地小跑过来,朝着萧景赫行礼之后对杨晏清低声道:“杨大人,陛下召见。”
*
作者有话要说:
杨晏清:我们读书人就是这样翻脸比翻书快哒!
萧景赫(记在本子上):书生的嘴只能亲不能信
第13章 师生论政
杨晏清进来的时候正好碰见萧允硬生生掰断毛笔,不由得眉梢一挑。
小皇帝心虚地将断成两截的毛笔往身后塞,鼻尖上的墨迹在袍袖上划了重重的一笔。
萧允鼓了鼓腮帮,有些闷气道:“先生为何一定要让那汪兴国上殿?方才看到那小人惺惺作态的模样差点给朕吐出来!”
杨晏清叹了口气,走过去伸手夹住萧允藏在身后的笔杆,用力从萧允手里抽出来放回桌上,拿起被萧允随意摊开在案上的奏折,手指轻点:“陛下从狼崖的这本折子里看到了什么?”
“啊?”萧允愣了一下,语气有些迟疑,“云州灾民暴|乱,刺史汪兴国贪|污银两中饱私囊……?”
杨晏清静静地看着萧允。
萧允的喉咙有些紧张地动了动,每一次,杨晏清用这种眼神语气考校他,若是他的回答没有令先生满意,之后等着的就是大篇大篇同类型的功课策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