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皇祖母喜好清净,况且礼佛注重心境,不为所扰,所以不受到皇祖母诏令,几乎无人前去康慈殿。
在六月中旬的时候,皇祖母的那道懿旨,她从终年礼佛之中抽身出来,说夜间佛祖入梦,心中惶恐之余,觉得之前梧州上书之事,应当重视,谢策一人唯恐左支右绌,所以再诏一人谢允,既是为了以表皇室体恤民情,亦是希望他们兄弟二人同舟共济,互相扶持。
太后常年礼佛,从来都不会干涉前朝内政,但是这懿旨是因夜间普世观音入梦而来,所以也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更何况这其中说得也并不无道理,陇邺上下都以孝悌为重,谢东流必然也是其中表率,自然是应允。
顶多就是有人心中暗自嘀咕,这太后怎么常年对着佛龛,对于前朝事务还知晓得这么迅速,不过这也就是顶多在心中暗自思忖,成不了什么气候就是。
这道懿旨来得正合谢妧的意愿,这件事她原本想要自己进宫去找父皇,但是那日景佑陵下朝以后就和自己说到已经决定好了赈灾人员,其中就是她一直所想的谢策和谢允两人一同前往。
她曾经以为这道懿旨是谢允所求,甚至还觉得谢允是不是和她一样知晓后来的一切。
但是后来看谢允的样子,也是当真并不知情。
谢妧虽然之前觉得景佑陵或许也是知道这一切,但是其中也有很多事情和他看似毫不相干,就像是皇祖母下的这道懿旨,所以终究还是没有过多猜疑。
毕竟她在之前以为,这道懿旨应当是谢允所求。
就是因为这样,她那时虽然心中有点儿怀疑,甚至于在梧州的时候也问道他如何未卜先知——
到底也并未觉得景佑陵知晓后来的一切。
景佑陵所言滴水不漏,再加上她那时候也只是略有怀疑,所以到了最后还是将这事搁置了下来。
而现在若是在六月中旬的时候,前去见皇祖母的人变成了景佑陵,那么这道懿旨,就应当是景佑陵所求,他预知了梧州水患不只是水患,这样的大费周章,根本不可能是单单能用《国史》能讲得通的。
他向来守礼端方,怎么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推断大费周章般去求到太后面前,甚至是略过了父皇。
只因为景佑陵知道,父皇下旨尚且会引来争论,而若是皇祖母在这个关节下旨的话,必然是无可置喙。
这桩桩件件,根本就是筹划以后而为。
现在乌使随口说的一句话,也倏地让她想到了那天——
至此所有的不解和困惑都将迎刃而解,那些她以为顺利到不敢置信的过程,根本就不是因为她一个人而改变,而是其中都有景佑陵出手的身影。
……而他骗了自己这么久。
他和前世自己所见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前世相反的答应了赐婚,拉着耳雪所说的赔罪,和楚月珑说起所谓的自幼心悦,甚至是他在梧州所言的舍不得,不过都是虚妄而已。
景佑陵前世那般绝情地提剑而来,他其实从来都记得。
谢妧心间猛地坠了下去,站在原地看着乌使道:“……成婚后不久,到底是什么时候?”
乌使倒也没有察觉到什么异样,撑着下巴想了一会儿,“都过去有些日子了,这一时要我想,还真的要好好想想。”
他说着,片刻后才猛地一只手握拳敲在另一只手上,“啊,我想起来了,就是六月十四吧,那日我在仙武门接公子,然后公子告知我要去一趟康慈殿,我还记得那日正好是归宁宴后的第三日。”
太后的懿旨在六月十五传至前朝,景佑陵偏偏是在六月十四去往康慈殿。
这样的巧合,就算是当真想要为他找一个借口,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谢妧恍然想起那日在崇德殿中,自己躲在屏风后,他躬身说道:“臣,谨遵圣意。”
她那时因为太过惊诧,她自以为景佑陵必当不会应允,所以前去想要以章如微为借口让他退婚,所以也忽略了一个极为细微,也极为致命的一个问题。
弘历十三年的中秋宴之时,景佑陵和楚月珑对话的时候,尚且不能发现自己躲在宫墙之后。
可是在之前的崇德殿中,不过只短短数月,他的感知能力就提高至此,屏风距离他所站的地方足有两丈,他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他明明一切都记得分明,却骗了自己这么久。
凡是欺骗,必有破绽,自己却因为他或真或假的情动,从未察觉到。
谢妧耳边嗡嗡作响,那些她以为的,为她折腰,或许从来都是自己的自作多情罢了。
她稳住心神,站在原地默了一会儿,问乌使道:“那日在康慈殿,你确定皇祖母只传召了景佑陵一人?”
乌使虽然不太明白为什么谢妧一直会问这件事情,但是还是如实答道:“太后娘娘亲厚,那日殿中确实好像只有公子一人,随后公子还去了一趟三皇子所居之处,应当是为了梧州赈灾的事情吧。”
他这么说着,还怕谢妧误会,接着道:“公子所为必然是为了梧州事务,并非是因为觉得端王殿下不堪此任,毕竟公主殿下也知道,我们前往梧州的时候还正巧碰上了瘟疫,若不是公子请旨,赈灾之途必然会是十分坎坷。”
谢妧恍然后退,脑中一片繁杂,在梧州的最后时日之中,她将银篦交予景佑陵正梳三下,是因为觉得人不该为了根本没有发生的虚妄所扰,所谓无情,从来都不该是景佑陵和自己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