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我现在变成了什么?”
“现在你是一只野生的白化狐狸。”
“那现在的时间和地点呢?”李辞辛问。
“现在为公元1635年左右,华夏明朝崇祯年间,地处云滇省。资料已经发送,望接收。”
李辞辛调出资料阅览起来。
华夏犀牛一共分三个亚种,分别是印度犀(又称大独角犀)、爪哇犀(又称小独角犀)和苏门犀(又称双角犀)。
历史上,因为气候原因,华夏环境普遍比较温暖湿润,物种繁多。
犀牛曾经就广泛分布于东亚,有学者推测,甚至在殷商时期,犀牛的足迹都达到了内蒙古一带。
毕竟连后世寒冷的东北地区,都能在这数千年前孕育出红山文明。其适宜温度可想而知。
而像身为中原大省的豫河省,就曾经是大象的活动范围。据说豫字就是从此而来。
川蜀省的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一百多根巨大的象牙,当年的华夏大地可谓是生机勃勃。
传说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荔枝也有说法,可能是来自川蜀。
而地球的气候变化堪比猴儿脸,非常频繁,属于时时刻刻都在波动。
中南地区的鄂省,曾经就有一个经常能在古诗中所见的云梦泽。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其中就有犀牛。
当然也有人认为虎兕相逢的兕,是指犀牛。可是兕这个字的形状更像水牛,比如传说中太上老君的大青兕,就是拿金刚圈套孙悟空的那个妖怪,就是水牛。
更重要的一点便是,华夏国的汉字属于象形文字,是表意的。所以兕应当表达的是水牛才对,毕竟犀牛不可能两边长角。
后来经过一些动物学家证明,兕应该就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大水牛。
犀牛也出土过不少的青铜器,比如宝鸡出土的战国青铜犀牛尊。制作的惟妙惟肖,说华夏古代中原及北方部分地区没有犀牛,都不会有人相信。
但是地球的变化总是那么无常,也许百年一过,就已经是沧海桑田。
殷商时期,犀牛的足迹可能达到了内蒙古乌海一带。到了春秋时期,犀牛的活动范围最北可能就到渭南地区。
到了汉朝,中原就已经没有犀牛了。
到唐朝,犀牛还在湘、鄂、粤、桂、贵、川、滇、青有分布。
明朝时期,就只剩下滇、贵两省还有分布了。
清朝就只剩下云滇省了。
这不仅仅是气候单方面的原因,虽然不可否认,气候是最主要的原因。可另一个原因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那就是人类的直接捕杀。
在古代,犀牛角是珍惜的雕刻文玩、更是名贵的药材。
犀牛皮则是上好的皮革原料,可以用于制作盔甲,能保持百年不烂,一般的冷兵器都难以突破犀甲。又因为比一般的金属盔甲轻便,所以通常都是将帅才能配有的盔甲。
加之,犀牛是种比较暴躁且不太聪明的动物。所以在古代,碰到犀牛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对于这种能威胁人命,又身怀异宝的动物,自然引起了人类的围杀。
人类的团结与计谋,对于犀牛来说完全就是噩梦。就这样在气候与人类的联合绞杀之下,犀牛在华夏大地消失了。
虽然其他国家依旧有一些分布,可华夏却彻底失去了一个野生物种。
华夏犀牛的灭绝是在民国时期:
1916年,最后一头双角犀(苏门答腊犀)被捕杀;
1920年,最后一头大独角犀(印度犀)被杀;
1922年,最后一头小独角犀(爪哇犀)被杀;
在民国建立后的十余年间,共捕杀有10头左右。这十几头估计就是分布在华夏最后的犀牛了。
“小宝,这一次的任务基因是什么?”
“新任务基因,飞行翅膀请接收。”
居然是飞行能力!
加上这个能力,李辞辛现在一共有:力量、速度 、巨大、自愈(顶级)、隐身、无限增殖、强腐蚀液、长寿基因、生物粘液胶、组织金属化、飞行翅膀。
总共十一个任务基因。
这一次出来的飞行翅膀,对李辞辛来说,可谓是改变了以往的任务方式。
制空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一次任务,由于宿主任务时间太长,所以也只允许选择七个基因。”
“那我选择……力量、自愈、隐身、无限增殖、强腐蚀液、长寿和飞行翅膀这七个。”
李辞辛之所以没有选择速度与生物粘液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飞行可以取代一部分,而生物粘液胶对动物来说还好,可对人类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无限增殖的能力虽然逆天,可那种多角度的感觉太容易让人精神错乱了。
“那请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进行基因改造。” 小宝提醒到。
李辞辛小心翼翼地开始在林间穿梭,云南的地形为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地势比较高耸崎岖。
同样这里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存在着不少的溶洞。
如今是明末,山林里还有非常多,可以轻松杀死自己这头白狐狸的动物,比如在这里生活着的亚洲象、亚洲黑熊、白肢野牛、花豹以及印支虎。
李辞辛附身的这头白狐,在这绿油油的林子里是非常显眼的存在了,也不知道它是怎么平安长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