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梁秋临走到了天桥,这里是北宁南城的繁华胜地。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十样杂耍,百种吃食,人来人往,百姓人间。
他在这里支起了画摊,为来往的路人,天桥的百姓,卖艺的艺人们画像。
一副肖像画很便宜,十个铜元就能画一张。
尽管如此,这个价格对于天桥上的卖艺人,小贩们依旧不便宜。
最初在天桥摆上画摊的时候,梁秋临穿着自己的衣服,一身的洋装西服,看着就和这里格格不入,生意也是无人问津。
但他并不在乎,他画着来来往往的人,画着卖估衣的摊子,画着卖梨子抗扁担的小贩。
自从送了隔壁相面的一张画像,梁秋临在天桥总算是有了个帮忙的人。
相面的给他讲这江湖规矩,介绍天桥这地界一个个的艺人,教他换了衣服,怎样招徕路人......
梁秋临就这么在天桥安置了下来,甚至学会了一些江湖暗语和行话。
画摊的生意渐渐打开,闲暇的时候梁秋临也会去逛一逛小摊,半个茶壶,一个瓷片,布片子,淘换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也有些乐趣。
他还遇上了个半大的少年,时而过来看着他画画,画肖像,不远不近地看着。
每当他回头看过去,那少年急忙不好意思地躲了起来。
梁秋临并不介意,毕竟天桥的画摊只有他一个,刚开摊的时候更是一堆人来围观,却没有一个花钱画的。
都是来看西洋景的。
即便是他摆摊了一段时间,每天依旧有路过的路人,还有带着孩子过来看他画画的,大大小小地站在背后,发出一声声惊叹的声音。
天桥很喧闹,很嘈杂,唱戏的打鼓的南来北往杂耍的算命的,四处都是声音。
但身为一个画家,一个画师,梁秋临能够随时随地进入自己的世界,专注地投入到绘画中去。
梁秋临本并没有在意那个来看画画的少年,直到有一天,他准备收画摊回家的时候,那少年主动上前帮忙收拾东西。
梁秋临这才发现,这孩子居然现在还没走。
他道过谢,收着画板,眼睛一瞥却看见了少年怀中的纸卷。
纸卷掉在地上,清风吹过展开来,那是一幅幅画。
稚嫩的画笔,稚嫩的笔触,却透着格外的灵气。
少年仓促地把纸卷捡起来放到背后,局促地低头认错,“我不是故意来偷学的。”
梁秋临这才意识到,这少年这些天有时早上来看一会儿,有时下午来,有时呆的时间长,有时又只待一小会儿。
他一直只当这少年是过来看稀奇的,但事实上,少年是在他画画,观察他怎么描摹,怎么用笔,怎么调节光影,然后带着自己的收获回家涂鸦。
少年显然没有经过的系统的学习,就像是一直横冲直撞的小牛犊子,肆意生长的野草,笔触也是如此,没有技巧,却格外的灵。
看着局促一脸羞愧的少年,梁秋临起了爱才之心,他让少年摊开纸卷,一点点讲了少年可以改动进步的地方,让他日后可以大大方方过来看画,带着自己的画过来,有了问题就问。
梁秋临并没有太过严格的要求少年,他觉得,这孩子拥有天赋,天赋需要引导,但又不能过度引导,如果陷入了入他一般技巧的窠巢中就不好了。
他教给少年基础的美术知识,却不对技巧严格限制,改画之时,更多的是提出几个方面,做个微调,不同的展示方面,让少年自己去思考。
少年称呼他为先生,两人没有师徒之名,但有师徒之实。
日子长了,梁秋临也渐渐了解了少年的身世,做工的当铺,收到少年送过来的吃食也没有拒绝。
少年时常与他说些什么,这孩子在天桥地界呆了几年,江湖艺人换了一茬又一茶,少年却一直在当铺做工,少年告诉他哪一家的饼子好吃,哪一家的豆腐脑好喝,哪一个野茶馆的茶叶好一点,哪个摊子是真把式,哪个场子是骗人的。
就这么在天桥人来人往的看着,画着,教着,日复一日。
为了去天桥市场摆画摊方便,也为了融入生活,梁秋临搬了家,住进了南城胡同的大杂院里,点着煤油灯,瘦弱的身子外出挑水喝,吃着胡同里走街串巷的小吃,去估衣摊子买不知过了几手的衣服穿,早上听着鸡鸣狗吠翻个身继续睡觉。
一日梁秋临惯来去天桥摆画摊,趁着早上去逛了小市,杂乱摊子上发现了一个画轴。
他问了摊主能否打开看看,将画轴徐徐展开看到全貌的时候,梁秋临呆立当场。
他问了价钱,两个大洋,梁秋临甩下两个大洋卷起画轴就走。
这当然不是什么古老珍贵的画,也不是什么名家的画,甚至以梁秋临的眼光来看,这是一张很差很差的画,画工粗劣得难以忍受,而且是接笔,明显不是一个人画完的。
但买下这幅画的两块大洋,梁秋临却觉得太值了。
别说是两块大洋,就是二十块,二百块,两千块,他也愿意花,愿意买。
这画不值钱,在一个画师眼中就是粗制滥造的东西,甚至不能称之为画。
画轴展开是一副山水美人图,水墨画的山水背景,中心却是西洋画法的丰腴美人,可这西洋画法的美人又是标准的东方人,之所以说这画轴粗制滥造,又是接笔续笔就是如此,瞧着不伦不类的,又十分割裂糅杂,一看便不是一个人画的,也不知是怎么接续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