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0页
    在首都上学,有苏蔚冬陪着她,他们两个互相依偎着,没有身处异地的孤寂感。
    苏蔚冬说:“有时间请小徐来小院吃顿饭吧。”
    小徐是苏蔚冬省城的同事,两个人一起调过来的,关系不错,他们租了房,请小徐过来聚聚也行。
    马争一和钟霖都很忙,开学后还没见过面呢。
    苏蔚冬不知道从哪里淘换来一把藤椅,坐上去一晃一晃的,适合晒太阳喝点茶。
    田馨喜欢喝茉莉花茶,上回从省城带过来一罐,她招招手:“我想喝茶了。”
    苏蔚冬点点头,去烧水给她泡茶喝。
    田馨不由得想起了苏全友的话:“以后洗衣做饭,家务活,都得拿得起来。”
    没想到吧,在这个家里,苏蔚冬才是勤劳的那一位。
    这回算是跟苏全友断了往来,临走之前,田馨还听见苏全友说苏蔚冬没规矩,没良心。
    苏蔚冬倒是不在乎:“这两天,我给妈写封信,我估摸着,姑姑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会写信难为妈。”
    赵桂芬比较在乎亲戚颜面,就算自己委屈,也维系所有的关系。
    苏蔚冬没这些顾忌,如果逢年过节都往姑姑家去,像今天这种场面,不会少。
    苏蔚冬不想田馨过去受委屈,犯不上。
    连他妈都不为难田馨,其他人算什么……
    苏蔚冬反过来劝解田馨:“经过这回,你在我奶奶亲戚那边的名声,算是没了,不过我也没好哪去,咱俩半斤八俩,谁也别嫌弃谁。”
    “面子又不当饭吃,我巴不得少点这种亲戚。”
    坐在院子的藤椅上,田馨叹气,搬进来这段时间,隔壁舅舅家也没动静。
    按理说今天是中秋节,说不准有人回来,田馨问了左邻右舍,都说白家人没回来。
    胡同里没有秘密,七拐八拐的进来,院门口有晒太阳的老太太,谁家的动向也逃不过她们的眼睛。
    没回来啊……
    田馨有些失望。
    也不知道多久才能等到舅舅。
    苏蔚冬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别急,咱们都已经搬到隔壁,总有见面的那一天。”
    田馨点点头,强求不来,只能耐心等待。
    开学这一个多月,田馨忙忙碌碌,一直没闲下来,趁着放假,她开始思考,来了首都,做点什么生意。
    守着这么大的城市,不做点买卖有点亏,田馨有些蠢蠢欲动。
    田馨要上学,平时的精力也不多,还得找那种不用熬时间,赚钱快的。
    像之前在省城的茶水摊和饭馆,就不适合现在的田馨,她也找不出那么多人来帮衬着。
    省城那头,田馨每月照旧拿分红,田馨和苏蔚冬物欲不高,当然高也没用,票据捆着呢,想买的东西轻易也买不到。
    每个月,田馨都能攒上一大笔钱,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算是大额的钱。
    田馨觉得,不能坐吃山空,首都机会多,人口密,又是北方最大的城市,生意肯定比省城容易做。
    街头的馄饨摊、自行车后座捆着的糖葫芦,还有胡同里的擦鞋匠,这些都是生意,有小本经营的,也有租铺面大干一场的,在如今这个时代,经济复苏,处处都是商机。
    田馨报这个国际贸易专业,她比谁都清楚,最近七八年都不能自己单干,毕业以后,她得先去做外贸的国企蹲上几年,处好人际关系,增加经验。
    据书里写,外贸生意个体的春风,要九十年代前后才吹的旺。
    上几年大学,在国企积累经验,在二字的尾巴上,田馨刚好能赶上这阵热潮。
    田馨想以后自己开公司做生意,当个小职员,拿点死工资,是赚不到大钱的。
    这些年得好好苟着才行,在学校多学点知识,打个基础。
    系里的这些同学,都是田馨以后的人脉,还得多攒点本钱,以后做生意处处都要用钱。
    在这期间,田馨琢磨,还得找点生意做,哪怕小打小闹呢。
    田馨拉着苏蔚冬一起商量,找找合适的生意。
    夫妻俩商量半天,也没寻到合适的。
    第一百零八章 林原的野心
    田馨接到了林原的信, 信里说,林原打算一个星期以后来首都,他想来首都找找生意做。
    信里还说, 省城的茶水摊他已经安排好了,让崔明管着,也给他一点分成拿,这样成了自己的买卖, 也能尽心尽力。
    饭馆有黄翠翠和苏蔚雁,也不用担心。
    林原还是想做服装生意。
    之前做服装赔了不少钱, 他也没死心, 那会儿没经验, 经过茶水摊的磨练,他也常去南方进货,眼光比之前好了不少。
    林原不是一个安分的人, 人生在于折腾,碰到这么好的时代,闷在省城也不符合他的性格。
    宿舍夜谈时,孔令西提到了《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在首都的大学中,这本小说格外流行, 在课堂上,田馨就看见过女同学偷偷看。
    这本书宿舍里只有孔令西看过,她把大概的剧情跟大家讲了一遍,聊起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
    秦楚嗤之以鼻:“开始达西那么傲慢,我要是女主肯定不会爱上他。”
    孔令西:“也还好吧,就像书名,他们之间是有误会。”
    书里还有其他几对, 刘小青托着腮,说道:“我喜欢夏绿蒂和柯斯林那一对,更贴近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