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为了逃生,老村长便带着村民去后山的一个大石洞躲避,里面有水,只要带着干粮和衣服被子就行。等人走了,他们就又可以到外面生活。
这个躲藏的地点十分隐蔽,而且进山的路也曲曲折折的,想要找到这里很不容易。据说这里是村里人的祖上专门准备给后辈逃生用的的,而靠着这个后路,任凭外面风吹雨打,他们村也一直相安无事。
外面的人进不来,但架不住有人从内部击破,村里有人偷偷向外面举报,以换得荣华富贵和不再憋屈的活着。于是,这个石洞也不再安全,除了一小部分村里人成功逃出之后,剩余的大部分人都被拉出来杀鸡儆猴了。
而原主一家只剩下他们父子两人,在原主的爹倒下的时候,把家里的积蓄和一封信交给了他,让他北上去找一直没有断了联系的远房亲戚。
原主简单埋葬了父母后后,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要逃去哪儿,看了看手中的信件,再想一想父亲临终前的话,便决定带着儿子北上。
然而,北上的路途也是危险重重,父子两人亦经过不少磨难,缺粮、缺水,被人抢钱等等,幸运的是,两人坚持了下来。终于在进入东海省时,还遇到了一队来自同一个省份的老乡,在询问过青山村的方向后,发现大家的方向相同,于是,父子两人也加入了这个队伍,跟着大家一起向青山村的方向行进,一路上也有个照应。
本以为能很快抵达村子的父子两人,却没想到这段路用了他们几个月的时间都没有到,还差点让他们父子分离。
起初,大家秉持着“都是老乡,应该相互扶持”的想法,气氛和睦,一切都比较顺利。可在经过战乱和饥荒过后,大家便开始变了一副面孔,队内开始变得人心惶惶。原主经常会觉得有视线落在他们父子俩身上,似是在打着什么主意。
甚至,晚上守夜时,他经常会听见些响动,可等他过去排查时,那些声音又会消失不见。直到有一天晚上,他起来方便,才终于知道以前那些响动是因为啥?
虽然同在一个队伍,但每家人带的粮食不一样,有多有少,一些口粮即将见底的人家便利用女人和孩子来赚取粮食。但毕竟是见不得光的事情,便放在晚上,而白天的时候,两家都闭口不谈。
听到这些交易的原主,深深觉得他们父子两人的境况并不乐观。在这队伍中,他俩可是孤立无援的存在,更容易成为别人的目标。
他也开始想离开队伍,跟儿子一起单独赶路,虽然也十分危险,但也不用时时刻刻提防身边的人。
但还没等他和儿子一起离开,他们便遇上了一波来抢粮食的人,看他们的行动分明就是有计划的,队伍的情况变得十分紧急。
平时看着“团结”的队伍,这会儿也乱成了一团,原主身上仅剩的的粮食也被人抢走了不少,身上也挨了几棍子,被他护在身前的张小军不时都能听到那棍子打在原主身上的响声。
他心里害怕极了,可这种时候,他也不敢出声,就怕给他爹带来麻烦。虽然伤的不轻,但父子两人也趁着混乱成功逃出队伍,父子两人继续踏上寻亲之路。
因为原主受了伤,所以两人在逃到相对安全的地方时,便进城找大夫治疗伤口,等到原主身体好的七七八八了,身上的钱也花去了大半,在留下三块大洋后,原主把身上的钱都换成了粗粮,然后掺上野菜做成饼子。
寻亲之路,遥远漫长,每次都听人说就在前面不远,可惜每次都走不到地方。中间,还有人给指了错误的方向,反倒让父子两人离青山村越发的远了。
看着仿佛走不到头的路,还有身边越来越瘦的小萝卜头儿子,原主也曾经偷偷打听当地心善的家底厚实且没有儿子的夫妻,想要将儿子过继给他们,好歹不必让他继续跟着自己受苦,还能有碗热饭吃。因为心里存着这个打算,原主也时常心不在焉,还对着儿子说些莫名其妙的话,让张小军心里也时常打鼓,也是寸步不离的跟着原主。
在原主终于打听到一户符合他的条件的家庭的时候,他俩的粮袋子也即将见底。晚上,他看着熟睡的儿子,心里一咬牙,一跺脚的就做出了把儿子送出去的准备。
第二天,他便跟人约好了时间地点,打算下午把儿子送过去。为了让他讨人喜欢,还给他整理了衣服,洗了手和脸蛋。张小军紧紧的抱着原主,不愿意离开,没有大闹,就是眼睛直直的看着他,眼泪簌簌的流下来,仿佛在说不要送我走,好不可怜。
原主也舍不得自己的儿子,可为了他以后能吃饱长大,还是狠心离开了,但他想想就觉得不放心,走了一段路又回来了,躲在巷口看着儿子被那对夫妻拉进门里,看着儿子临进门时都还一直张望的眼神,见到这副场景,原主的心好似空了一块。一时间,他的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声音:我一定要把儿子带回来。
于是,他急忙上前,把孩子从人家的手里夺了回来,还一再的鞠躬道歉。那家人看着父子两人,也没想着为难,把孩子还给了原主,还把给孩子准备的一些吃食也一并给了。不得不说,原主这次的运气不差,遇到是好人家,才能这样不多做计较。
“咱们父子俩以后不管生死,就都在一块吧!不过,爹还是会努力养你的。”带着孩子离开后,原主这样对张小军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