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57页
    第259章 雨宝儿小课堂开课啦
    雨宝儿小老师很快就上任了。
    在空地的大树下,几个村民帮她盖了一个遮雨的小棚子,免得下雨淋坏了小黑板。
    另外村里的木匠老爷爷,因为这两年来帮着做草莓的盒子,也改善了生活。日子好过了,就琢磨着怎么回报给村民。
    知道雨宝儿他们要开个小课堂,老木匠连夜就做了好多的小板凳。
    这东西也好做,家里都是现成的木板,那是郑二还在家的时候,时不时就和自己师父上山去弄来的。
    这些木板整块的留着,小块的就做成板凳。
    雨宝儿见过的,小板凳很结实,而且都不用一颗钉子,完全是榫卯结构的。
    村子里好几十个小孩子,有的自己带着小板凳,太远的就用老木匠送来的这批小板凳,保证人人都有位子坐。
    听家里大人一说,是雨宝儿要开小学堂,带着他们一起读书识字,大家都高兴坏了。
    别管是懂得知识的重要性,还是纯粹一群小伙伴凑到一起玩儿,反正所有十岁以下三岁以上的孩子都来了。
    之所以有好几十人,就是因为多了一些超龄的孩子。比如那十几岁的,对此不管是雨宝儿,还是郑家人,甚至村正,都没有说什么。
    能都来学,也是自己知道上进,不捣乱的话,来多少都行。
    孙六福家的一对儿女早早就来了,孙永带着妹妹坐在了最前面,旁边就是大宝二宝,还有顾家小姐妹。
    等到孩子们都坐下了。
    雨宝儿拿着这几天跟几个哥哥一起做出来的简易粉笔,开始教大家第一课。
    这时候可是没有汉语拼音的,都是用三百千开蒙。这三本书雨宝儿从几个月开始就听哥哥们念,几岁时候就倒背如流了,让她来教,实在是不费力气。
    当下,从三字经开始,雨宝儿开始了她的小夫子生涯。
    雨宝儿在上面认认真真的讲,字的意思怎么解,这是什么典故,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是郑家巧舌如簧的三郎,和饱读诗书的四郎的妹妹,雨宝儿一点没给哥哥们丢脸。
    看着雨宝儿小丫头,很有气场地开始了开场白,然后所有孩子,包括后面的大人都认认真真的听着,关夫子很满意地点点头。
    我徒弟!
    这辈子关夫子承认的学生,恐怕也是没几个。虽然教过很多,但是真正能认可的,李景是其一,郑四必然算。
    然后小五小六两个,其实关夫子有些教不了,只是找出相关的书籍让两人自行研读,若是有实在看不懂的,再去请教他,三人一起探讨。
    至于郑小七之流,关夫子只盼着将来别人询问他的夫子是谁,他不要提自己的名字就好。
    这其中雨宝儿,是关夫子太想要收下的。
    小丫头太机灵了,冰雪聪慧,什么东西只需要稍微一点拨,马上举一反三。
    而且性子也好,天天笑眯眯的,说话也是温言细语的。简直就是所有爹娘心中最想要的那种小闺女。
    看了一会儿,关夫子就离开了,回去接着给郑家几个,还有肖寒上课。
    肖云也过来了一趟,还给雨宝儿送来了一碗蜂蜜水,让她说话口渴的时候,能润润嗓子。
    肖云来了,可就不想走了,看着小丫头在上面讲课,还真挺有意思的。
    雨宝儿的讲课进度并不快。一天学一句。
    第一天学了人之初,性本善,第二天温习这一句,顺便学新的,第三天不学新的,温习前两句。
    也不光光是让大家背诵,还要知道其中的含义和道理,也要学会写这几个字。
    只是让所有人都买笔墨纸砚那很难。
    一个普普通通的砚台就要一两多银子,那还是最普通的。一个最差的毛笔也得这么多钱,此外纸也不便宜,墨就更贵了。
    林林总总下来,置办全了起码五两银子,更不要说这些大多是消耗品,而且每家也不止一个孩子。
    就算是郑家,关夫子也不会让几个孩子这样消耗。多是用毛笔蘸水,在纸上写字。等干了之后,还能用。又省墨来又省纸,顶多是费费笔,这就没多少钱了。
    雨宝儿给大家想了一个主意:沙盘!
    第260章 发糕做奖励
    沙盘这种东西,根本不需要成本,非要说有,那就是自己做个木头匣子。
    放上沙土,然后随便找个树枝来学写字。
    虽然可能练不出字来,但是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能认字就是万幸了。
    当下不少人家,都去找老木匠,给做一个好一点的沙盘。老木匠都笑着应了,也不需要给钱。
    于是大家提着几斤米,小半口袋白面,一条子腊肉,两条鲜鱼……
    这其中一部分是为了感谢,另一部分,也是变相的接济一下老木匠。
    老木匠感动至于,找到了村正,说想给孩子们做一批桌子。
    否则每次弯着腰在地上划字,实在不舒服。
    村正一听这是好事啊,干脆发动全村的青壮力,到山上寻找干枯的木材,合适的都搬下来,然后帮着老木匠一起做桌椅。
    不到十天的功夫,第一批桌子就出来了。跟之前的小板凳还挺般配,小孩子坐上去正合适,就算是十几岁的也能将就用。
    看着村子里的小书堂逐渐像模像样,村子里几户过的比较好的人家,比如说村正家,还有那几家村老,还有郑家,合着出钱买了笔墨纸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