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文皱着眉,拿筷子将猪膘一口气全塞嘴里。
大约是煮得火候足够久,这猪膘已经被煮到入口即化的程度了。林立文吃在嘴里只觉得软软烂烂的咦,这味道好像还不错?
食用完餔食后,林大姑与林二姑两家便急急忙忙赶回去了。
林周氏和林杨氏在收拾碗筷,林老太则在给林杨氏准备明日走娘家的礼品。
当地走娘家一般是在初二至初五这几天都可以,今日林家要招待外嫁闺女,林杨氏便把回娘家的日子往后拖了一天。
我的三娘啊!也不知道得等到哪一年才能让我再见见她林老太收拾好明日要给林杨氏拿回娘家的礼品后,突然眼眶红红的来了这么一句。
唉!林老头也长叹了一口气。
今日一家团聚,外嫁的林大姑和林二姑都来了,却独独少了林三姑,又怎么能让林老头和林老太不难过。尤其是古代交通非常的不发达,如林三姑这般外嫁到远地的,很有可能就是一辈子都再也见不着一面了。
林周氏听见了,眼眶也跟着红了。
她家也是因为以前战乱,从外地逃离到林家村来的。只是与林小姑嫁的那家不同的是,战乱使得她娘家现在已经没人了。
就是林立文,这会也被勾起了对前世父母的思念。
也不知道他没了后,父母是否能撑得住虽说林立文毕业后回乡搞种植奋斗了整整十年,留下的产业能给予父母下半辈子的衣食不愁,可他更清楚,再多的钱财都比不过丧子之痛
林立文画出来的碾米图纸,直到初六才交于林老二,让他帮忙制作。
主要是这边的习俗,把初五也叫做破五,意思就是家里有做工的,做生意的都要过了初五才能动工。
村里人就瞧见,林家人拿着锄头去挖土了。
大郎,可是家里要垒灶台还是修建什么?有人瞧见后,一边问着,一边就上前来抢过林立文的锄头,要与他帮忙。
连着好多天没动弹,今日特意想活动一下的林立文,哭笑不得的看着非要帮他忙的村里人,解释道:不是要修建什么,是我要制一个碾米的物件。
除夕那日受到林立泽割青草的影响,林立文又想到了饲料的问题。
之前家里只喂养一头猪,且又是在各类瓜果蔬菜俱成熟的秋季,所以那时候的林立文从没担心过饲料上的问题。
可如今家里六头猪仔,两头小牛犊,甚至待开春后,王县令还会再使人送来两头猪仔在饲料上的消耗,往后必然是一个大数目。
虽说现在林立文是想出了古法榨油的法子,来与村民们换取豆渣。可油这玩意,在这时候还是个奢侈东西,村民们几乎每年也就在年底前榨上这一次油。
也就是说,林立文用这办法跟村民们换取豆渣,一年到头也就可能只有这么一次。
那么饲料这一块,仍旧是个大问题啊。
这时,林立文想到了碾米机。
须知不仅豆渣是个很好的饲料,米糠也是啊!
现代化那种自动碾米机他是没法做出来,可是比这里世人常用来碾米的石对窝(注1)要好使一些的碾米工具,还是难不倒他林立文的。
所以只要他能制作出一台好使一些的碾米机,让大家用每次碾米中的一部分米糠来换取免费使用,那么饲料的问题不就彻底解决了么?
林立文想出来的这碾米物件,学名叫谷砻。在《王祯农书》中便记载了这一物件,说它能一日破谷四十斛,且破谷还不损米。(注2)
谷砻制作起来难度并不算大,最要紧的是制作材料易得。只需要用到竹子,泥土,以及木头这三样就可以。
在谷砻做好后,又晾了几日,等上面的那些泥土彻底干了后,林家便开始用谷砻给村里人碾米,来换取一定的米糠。
村民们在亲眼瞧见过谷砻碾米的效果后,立刻便舍弃了家里的石对窝,一个个的担着稻谷跑林家去碾米了。
虽说去往林家碾米,林家要收取一部分的米糠。可一来他们收取的量并不大,二来便是因为这时候大家用的石对窝在碾米时,耗时耗力且不说,最关键的便是破谷时,米也易被捣碎。可林家做的谷砻里面破米借助的是竹木做成的密齿来与稻谷摩擦,从而才能达到破谷不损米的效果。
而且用谷砻碾起米来,速度也比石对窝要快捷许多。
便是一些外乡人听闻了消息后,也挑着谷子跑来林家碾米了。
这样一来,即便林家每次碾米收取米糠的量不大,可架不住来碾米的人众多。毕竟米跟油不一样,油对老百姓来讲还属于奢侈品,大家使用的量少。可米再是如何少食,它也是这时候人们的主食。
于是林立文便再不需要为家里的那些家畜们的主食所担忧了,可以安安心心的种他的地了。
对林立文来说,养殖这事得做,但却不是眼下最要紧的。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提高粮食产量。而提高粮食产量不外乎三种办法,第一种便是开源,就是开垦更多的荒地用于种植和提高大家地里劳作的效率。这第二是改良粮种和制作出良好的肥料,让亩产量增加。至于最后的第三种办法,就是找寻新的高产粮食品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