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页
    婆媳俩木门进院子,才刚刚走进去几步,正房的门就开了,邵春娥的婆婆,顾正扬他妈端着饭碗冷笑着看她:哟,我当是来客了呢,闹了半天是你邵春娥回来了啊!我还以为你邵春娥不知道家门朝哪儿开了呢。
    邵春娥还没说话,正房里又出来了一个人,他很瘦,也不高,最多也就一米六,他沉着脸走到邵春娥面前,高挑的邵春娥高了一个头:你还有多少钱,赶紧给我,我有用。
    第04章
    再见顾正扬,邵春娥多看他一眼都感觉到厌恶。就是这么一个男人,年轻的时候嫌弃她,觉得她没有文化人粗俗,到老了却又像是得了神经病,她多跟哪个男的多说几句话他都要生气发火摔东西,到死之前的前一刻都还在作妖折磨她。
    莫莉看了顾正扬一眼,平静地移开目光。自从上辈子顾正扬偷了顾锐锋的抚恤金去李芬芬那献殷勤以后,她对顾正扬这个公爹就冷了心,她直接叫来娘家人跟村里的村干部以及顾家的大长辈,在她们的见证下跟顾正扬顾锐安一家分了家,还态度强硬的逼得李芬芬还钱,钱已经被李芬芬用掉了,最后她把她家的房子抵给了她。
    为此顾正扬生了好大一场气,用了平生他听过最恶毒的话骂了她,也断言他儿子死了他不认她这个儿媳妇,婆婆当时还为此跟他打了一架,那一架打得很凶,顾正扬跟顾老婆子齐上阵,顾锐安王淑娟夫妇在边上呐喊助威。那一架打完,邵春娥跟着莫莉一起走了。她们卖掉了李芳芳家的房子,在县城租了个铺面卖衣服。
    她的衣服都是她大哥莫城从南方给她淘回来的,款式漂亮质量上乘价格也合适,开店后生意很是不错,她的店越开越大,后来开了个服装自选超市,价格从高到低都有,也正是因为赚了钱,所以她才有资本跟着女儿读书走。
    而在那些年里,她的日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顾正扬跟顾锐安一家子就像是附骨之疽,时不时的就要跳出来恶心人,尤其是在她们赚到钱以后,顾正扬也不跟顾锐安过了,光明正大的住到她们家里去,邵春娥跟他打过吵过,他就是不走,死皮赖脸的就赖上了她们。
    去到哪里他都找得到。等他生了一场重病后更是变本加厉,直接赖上了她们,还找了本地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报导。那一年晓晓刚刚上幼儿园,上那一次电视对她们家的影响是巨大的,晓晓在幼儿园里受排挤,服装店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她们出门时也总是受到别人的指指点点。
    那时候的她们脸皮还是太薄了,没顶住这样的压力,遂了顾正扬的意,而后一直到晓晓上高中他们都没能摆脱顾正扬。
    想想那些日子,莫莉就像是吞了苍蝇一样的恶心。
    邵春娥也是如此,她冷着脸:钱?什么钱?这个家一直是你妈跟你当着,什么钱能落到我的手上?
    顾老婆子当惯了寡妇,自己儿子结婚了都还把着家里,邵春娥娘家不得力,她就对邵春娥多有打压侮辱。
    邵春娥前脚生了双胞胎,她后脚就把双胞胎里长得强壮的顾锐安那个抱走,还咒邵春娥养不活顾锐锋。不仅如此,还把顾锐安养得只认爸爸奶奶不认妈。
    更离谱的是顾老婆子为了让顾锐安更听她的话,用自己的奶去喂她,明明是寡居多年的人,明明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硬生生的被孙子吃出了奶来。
    这一件事当时在村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后来顾锐安长大了会说话了,村里的人见到他的第一句话都是问你是吃谁的奶长大的。
    顾锐安每次都回答是吃奶奶的奶长大的,顺带的还要踩两句邵春娥。
    一直到顾锐安十岁,都没叫过邵春娥几句妈,等他懂事了,他又在外面说她这个当妈的偏心弟弟,不关心他不疼他。
    有这样的儿子在前面,面对被自己亲自养大的贴心的顾锐锋,邵春娥又怎么能不把他疼到心坎里去?
    顾正扬听到邵春娥这么不客气的话,脸黑成了锅底,他眼睛一瞪张嘴就想骂,但心里立马就想到了被压断了腿在医院等着救命钱的顾建华,强压下自己心里的怒气:锐锋不是寄了钱回来?那钱你拿了一半呢。赶紧拿出来,有急用。
    说起顾锐锋寄回来的钱,顾正扬心里的怒气就止不住。这个儿子打小就不听话,他跟他妈说什么他都当耳边风,对邵春娥这个没文化的牧人倒是乖顺得很,去了部队挣了钱寄回来还要让他们对半分,他奶奶他大哥他是一点没想着。
    他也不是没有打过全部据为己有的想法,结果他去邮电所领钱人家都不给他,说什么顾同志说了,钱必须由邵春娥去领取,否则谁去都不给。
    后来这个可以领取的人又添了一个莫莉。
    顾正扬充满厌恶的看了一眼莫莉,对这个儿媳妇,他打一开始就没相中,他娘打小就告诉他,长得好看的女人都是狐狸精,都是不安于室的坏女人。
    莫莉这个女人是这样,邵春娥也是这样。
    还有你,锐锋不是也给你寄了钱?都给我。顾正扬用命令的语气对莫莉说。
    莫莉还没怎么着呢,邵春娥找炸了:给你钱?凭什么给你钱?你是哪根葱哪根蒜啊我必须给你钱?
    邵春娥抬高音调。这时正农闲,又正是吃早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家呢,听到邵春娥的声音,热衷于看热闹的人家不约而同的放慢了吃饭的动作,更有甚者直接端着饭碗走到了墙根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