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0页
    天气渐渐转凉,转眼就到了秋季,也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不管是大米土豆玉米,还是各种蔬菜果树,都需要收获了。
    那些妇女们也进入了抢收的第一线,每天都累的要死,而她们原本实验的活,就被村里的老弱病残接受了。
    他们虽然做不了精细的制作过程,但是在安西的指导下,做一些后续的活计还是没问题的。
    比如需要晒太阳的,他们按时拿出来铺晒。需要水洗的,他们及时清洗。需要上锅蒸的,及时捡柴火蒸。
    等到村里人秋收完毕,他们的实验产品已经进行到第三,甚至第四轮了。
    经过几次的调整,不仅味道更好,也更节省材料,还比之前的保存时间更长,腐坏速度更慢。
    不得不说,安西是下了大心思的,而那些老人孩子也很努力,安西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不打折扣。
    尝到成果后,安支书对计划更加有信心,听了安西的话,还提前带着成品去和上面交涉了。
    安支书是有能力的,在成品确实优质的情况下,他不仅把未来出产的价格谈好了,直接涨了一半不说,还拿到了预售订单。
    收购站承诺,如果味道都和这个一样好的话,他们会按说好的价格收购。
    这不可谓不是一件大喜事。
    至少村民们都放下了心,可以开足马力全力生产了,只等着产品卖出去好分钱呢。
    因此除了那几个实验的妇女之外,厂里正式招聘了第一批员工。
    除了安支书这个厂长,安西这个宣传,还有安实跟着自己父亲干采购销售的活以外,厂里还招了十名女工和八名男工,以及那些之前帮忙的老人孩子算是外援,帮着打打下手。
    这些人是算工资的,正式工一个月拿十块钱,外援一个月三块钱。
    别看厂里给的工资不高,但村里人都抢着要的,最后还是安西设置了几项考核,通过考核的才能进厂。
    至于其他没选上的,也没办法,而且他们还要忙着种地打柴,反正农村不缺活干,只不过,厂里的工人拿到的钱多一点而已。
    但是他们也少了工分啊,要少换一些粮食的。
    为了让厂子正规化,安西一开始就制定好了规则,厂里按收购站的价格,提一成收购村里的农产品,生产之后卖给收购站。
    所得的钱除去成本,工人的工资,剩下的就扩大生产,购买周围附近村子的农产品。
    经过几年的发展,安西有信心把周围几个村的百姓都容纳进厂里来,让他们从农民变工人。
    因为下河村优越的地里环境,地势平坦开阔,离县城又不远,极易修公路。安西打算直接把这里打造成县里的厂区,最终被规划进县里,让这里的村民不仅农民变工人,还从农村户口变县城户口。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安西现在首要做的是监督第一批农产品保质保量的完成,然后多写点文章,让城里有点闲钱的老百姓都好奇他们的产品。
    等到第一批产品完成,安西马不停蹄的跑了好几个县里的印纸厂,最终选定了一家价格实惠,又愿意按照安西的要求做纸盒子的工厂。
    安西认为,为了以后的长久发展,他们现在就要把包装和品牌当在心上,不然很容易就被后面效仿的人超越。
    盗版做的比正版好的事,一点也不稀奇,所以为了一直占据优势,他们一开始就要在老百姓的心中播下种子。
    给他们一个意识。
    下河村的农产品是最好的,不仅好吃,还高档,是送礼的首选,价格合适又体面。
    因此安西花心思设计了一个比较漂亮的包装盒,还在盒子上印下了下河村的标志,作为logo。
    一开始,安支书还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冤枉钱干这些,但在安西提出先拿自己的钱垫付盒子印刷的钱,他也不好多说什么。
    尤其是在看到印刷好的盒子,装上他们的产品后,就怎么看怎么觉得高档,安支书彻底信服了。
    带着包装精美,又味道一绝的农产品,安支书和收购站的站长来了个友好深切的谈话,最终让站长同意,让站里的销售带着安实去兜售商品。
    收购站负责收购国家下达的各种产品,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仅仅收购这些。
    除了上交的之外,他们还收其他的,并和各个市级省级的收购站达成协议,给他们提供某些产品,又从他们那里进购某些产品。
    这也就是为什么县里的收购站和供销社是一家,其实收购站的站长也是供销社的社长,他们都是由一个领导班子统一调配。
    这些年,因为下河村的稻米是稀缺品,收购站的王站长和安支书的关系打的不错,不说多年的好友,也绝对是互利互惠。
    因此在县里的领导同意后,王站长才能做主提价一半来收购他们做出来的农产品。
    可是经过安西的这一波操作之后,那提了一半的价格已经配不上这么精美的食物了。
    但王站长也不能贸贸然的就给提成高价,这不现实。
    所以在安支书和安实过来的时候,安西就交代他们,想办法自己去销售,如果别的地方愿意高价进,那王站长肯定也是愿意做中转站赚一波的。
    至于安实能不能卖的出去,能不能说服那些省里市里的收购站,收购他们的产品?
    那就看安实的本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