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赵挥的地盘越来越大,兵力多了,少不得粮草、军资支持。
这时候站出来的就是颜家。
颜家主人以厚实的家产资助赵挥,更把女儿颜润茗嫁给鳏夫赵挥做填房。
这种利益交换,在乱世之中太常见了。
“就是现在的皇太后,那时她还年轻,对吴王与长公主很是关心,继母与继子女的关系极其融洽,”永宁侯叹道,“就算她生下了儿子,依旧很公正。”
再之后,赵挥建朝大周,追原配闻氏为后,也立了颜氏。
同时,太子之位落在了赵临身上。
皇后、太子、长公主、二皇子赵隶,几人的亲近关系依然如旧。
起码在那个时候,他们所有人都是这么看的。
“吴王善战,且身先士卒,回回亲征,”回忆起先太子彼时风采,秦胤感慨万千,“你说他初生牛犊不怕虎也行,他和林宣,拜把子兄弟,朝廷现在南面的两州六府,就是他们两人,一年时间打下来的。”
会打仗,这在乱世是本事,可彼时建朝了,太子长时间不在京中,出征在外,朝堂上难免有话要说。
太危险了。
那可是太子殿下,若在战场上出了什么状况,如何是好?
赵临不听这些,他说人有长处、亦有短处,他擅长进攻杀敌,却不擅长内政开拓,京中有父皇在、有太傅等精通此道的大臣在,就足够了。
“徐太傅劝过吴王很多次,劝不进,也就随他了,”秦胤摇了摇头,“徐太傅后来说过,吴王有自知之明,在内政上,他确实不如他的弟弟有天分。这也造成了臣子之间分了两派……”
这一点,不用祖父细说,秦鸾自能体会。
一众战场上厮杀过来的武将信任太子,强者为尊。
而文臣们更推崇赵隶。
“建隆五年,先帝病重,”秦胤深吸了一口气,“吴王与皇上往泰山祈福,吴王在山道上坠马,伤重不治。”
“吴王坠马,是意外还是……”秦鸾问。
永宁侯摇了摇头,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继续往下说。
“林宣当时并未上山,知道上头出了事,才急匆匆赶去,”秦胤道,“他抵达时,吴王还剩一口气,这一点,随行之人都能证明。消息传回来后,朝中有人质疑吴王坠马缘由,但从泰山回来的人都说,吴王临终前并未提过,且林宣一力支持皇上。”
因着林宣的身份,以及与先太子的交情,那些质疑声才散了。
只是,没有人知道太子妃的下落。
身怀六甲的太子妃,不见踪影。
第103章 就做你家东床
祠堂里很静。
秦鸾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祖父口中的真相太让人惊讶了,可转念一想,又是情理之中。
不是那样高高在上的身份,又怎么会让皇太后和皇上如此忌惮?
永宁侯略缓了缓情绪,道:“那时候,先帝已经是强弩之末,他病得很重。驾崩前,先帝曾单独召见过老夫。”
病情严重已经让先帝精神疲惫了。
赵临的死更是沉重的打击。
他当时最信任的,就是第一个起兵响应他、追随他那么多年的永宁侯。
先帝交代过,他现在只有赵隶这么一个儿子了。
若颜氏与赵隶太平,皇位便如此传递,赵隶虽年轻,但在徐太傅等人的指点下,还是能有一番作为的。
若有一日,这对母子行事偏了,那就让林宣把赵临的孩子交出来。
林宣坚持赵临是意外坠马,连先帝跟前都没有改过口,但先帝相信,以林宣的性子定有他的考量在其中。
而他也一定知道那个孩子的下落。
“若是男孩,林宣会把他教得很好,”秦胤复述着先帝曾经的话,“若是个女儿,那就从宗亲中过继一个,你们好好辅佐他,不能让天下再乱起来了。”
这两句话,秦胤说得很慢。
就像是,他在重现先帝当年的状况,那是一位征战几十年、一身旧伤病,以至于未至晚年,就迎来终点的人。
秦鸾在这句话中,听到了浓浓的无奈。
那毕竟是建隆五年。
初建五年的大周,疆土不是今日模样,内里百废待兴,外头虎视眈眈,内忧外患比如今更胜十倍。
而先帝已经无力支撑大周了。
有十六岁的赵隶与他的母后在,另立年幼新帝是不可能的。
一旦内部传承动荡,西凉、南蜀大军顷刻间兵临城下,别管谁坐在龙椅上,这片土地重新燃起战火,大周不复存在。
但先帝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大周会稳定下来,大臣们把里外运作得当。
等到了那个时候,若赵隶不是一位合格的帝王,那就再换,兴许就是个好时机了。
“老夫收下了先帝遗诏,以备不时之需,”秦胤指了指牌位,“就在你大伯父的牌位后头,有一个暗格。”
再之后不久,先帝驾崩后,皇上登基,追先太子为吴王。
二十年了,朝中几乎无人会把吴王挂在嘴边。
毕竟那位走得突然,虽有林宣等人作证,长公主与皇上、皇太后的关系也还不错,但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提多了,总觉得不好。
秦胤也从不提,他巴不得皇上想不起吴王,也忘了吴王曾有遗腹子不知下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