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胤点了点头。
一旦军报送达,皇上下旨班师,旨意一道飞门关,哪怕他们已经到了西州城下,都得听令。
没有西州城在手,后续所有图谋,缺了个支点。
林繁搬了把杌子,在榻子边坐下来,低声道:“因此,您便想着,军报上不要提到我?”
“是想过,”永宁侯的关节在榻子上敲了敲,“老夫从你提出奇袭起就在想,想来想去,总是不对味。”
首先,这事儿瞒不住。
军报怎么写,不是他秦胤一个人说了算。
折子送往京城,得主帅、副将,众人过目盖印。
毛固安那臭脾气,打仗时候,只要是对的战术、策略,他不会和秦胤反着来。
可这请功的军报上,漏了最大功劳的林繁的名字,毛固安铁定跳起来,八成还猜“秦老头子臭不要脸、大把年纪的人了和后生抢功劳”,转头当即上书折子,把内情原原本本报上去。
其他人心里也会犯嘀咕。
真实状况,绝对无法在眼下告知他们。
即便秦胤和林繁编些理由,也很难说服一根筋的毛固安。
一旦粉饰了的和真实的状况,摆在了御书房的大案上……
而第二点,是让永宁侯放弃粉饰的最主要的原因。
哪怕他们都瞒住了,西凉退兵,林繁毫无建树,皇上也会让他们班师回朝。
兵权一天落在秦胤手里,皇上一天不安心。
如此,瞒了也白瞒。
既瞒不了,永宁侯想的是,大书特书。
夺位,需要的不仅仅是先帝遗诏,还有人心。
平民百姓、文武百官。
老百姓若是提起林繁,最多知道这是林翰的孙儿、林宣的儿子;文武百官体会更多些,树上那个顶顶烦。
有朝一日,他成了先帝的皇孙、先太子的遗腹子,那些都是他的长辈带来的,却不是林繁本身。
林繁要有自己的功业。
让所有人提到他的时候,有他这个人,而不是身份。
奇袭破玉沙口,杀石魏,擒李芥,一仗打得西凉兵败如山倒。
能运筹帷幄的天纵奇才,不说赵家,整个大周,都有多少年不曾出过了。
林繁此战,正是一鸣惊人。
传回京城后,必是天下皆知。
现在,是以林宣之子、林繁的名字让人记得他、了解他,等他们起兵之时,他就是赵家人了。
大周赵氏,有这样的一位皇孙。
一如当年,他们有一年下两州六府的皇太子。
一脉相承。
名正言顺。
第214章 我相信她
大帐内,永宁侯一改往日的大嗓门,现今说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让旁人听去。
“依老夫想的,除了大书功业,还得表决心,一定夺下西州城,”永宁侯道,“皇上看这军报,内心里定是不悦至极,我们得抢时间。”
战功写得越是热血沸腾、振奋人心,就越能鼓动人。
朝中那些对主战还是主防摇摇摆摆着的官员,也会有一部分被鼓舞着,站到继续西征的一侧来。
“老夫再写信去催兵部,让他们送粮,别耽搁我们进攻。”永宁侯道。
以他对史尚书、董侍郎的了解,大捷之后,他们定然是积极主攻。
林繁顺着永宁侯的思路:“我让黄逸写封家书。”
孙儿有理有据地讲西进的可行之处,黄太师听得进去,也会判断。
在主战一方要求下,皇上即便一心退兵收权,亦会遭到劝阻,便要花更多工夫。
林繁认真思考着。
黄太师他们能争取到的时间,终是有限的。
皇上最后还是会下旨收兵,哪怕飞门关这里再拖拖拉拉,也就比先前多十天半个月。
他们必须在这些时间里,拿下西州城。
再者……
“太险了,”林繁压低了声音,“京里,太险了。”
边关总归好应对。
山高皇帝远。
皇上下旨收兵,永宁侯表现得愤怒、不甘,甚至拖延,也是情理之中。
毕竟,战事大优,边关众将谁会没有“一举西进、不让西凉缓过气来”的心?
甚至,都不用秦胤第一个跳起来骂娘,毛将军定是骂得比谁都凶。
那时候,没有谁会老老实实收整队伍、班师回京,定然一个个想各种办法,能不能先斩后奏,再打一打……
秦胤与林繁“混迹”其中,毫不突兀。
但京城里不同,永宁侯府、定国公府,都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
万一,皇上见他们收到圣旨后迟迟不回,以抗旨之罪拿住京中众人……
万一,皇上说服不了主战一派,根本没有多给他们那十天半个月,直接转向留在京中的人,那……
永宁侯握了握拳头。
时机与选择,说来简单,身处其中的人,却没有那么容易判断。
若皇上给了时间,京中却提前异动,那边给予了皇上清算的由头。
若皇上直接动手,京中没有发现不对劲,一步迟、步步迟。
“老夫先前犹豫的正是此处,不过,想来想去,还是得这么来,我们这里能做到的,就是尽快拿下西州,让京里无论如何动作,都能有最后的倚仗之地,”永宁侯深吸了一口气,笑了笑,“老夫那位夫人,机敏又锐利,她一定能够当机立断,老夫很相信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