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军们懒得动手,就扔给活下来的百姓。
赵临给他们当苦力。
年纪虽小,但肯干活,也不喊苦,只求换一点粮食填肚子。
有人可怜两个小孩儿,舍一点口粮给他们,反正人小胃口也小,吃不了几口。
七岁的赵临就靠着那点儿孩童力气,养活了自己和妹妹,也在等父亲的消息。
他知道父亲打了胜仗。
他知道父亲要回来收复城池了。
他却突然听说,叛军里有人怀疑赵挥的一双儿女还留在城中。
在叛军大肆搜查之前,赵临趁着夜色,从城墙脚下的一个只够小孩儿钻出去的狗洞爬出了城,和赵瑰一起躲进了林子里。
等了好几天,喝水解渴,果子果腹。
有一夜遇上到河边饮水的大虫,得亏赵临爬树厉害,背着赵瑰一直爬到树顶。
大虫兴致缺缺,喝了水,看了他们一刻钟,也就走了。
而后,他们等到了大军驻扎。
高高飘扬的旗帜上,写着“赵”字。
他们找着家了。
回忆起当年情景,长公主的眼眶亦有些红。
她彼时虽年幼,但那些艰难的记忆却都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脑海里。
她依旧记得,兄长当时有多么的骄傲。
骄傲他护住了她。
明明,不管她这么个拖累,以兄长的本事,当天就能逃出城,与其他人一起撤离。
没有救出她,也不是什么可以被人指责的事。
可兄长把她背在了肩上,抗在了心里。
她吃不饱,他更饿。
兄长从来没有哪怕一丁点不管她的念头,直到把她带回亲人面前。
边上,永宁侯夫人平复着自己的心境。
她知道长公主提旧事的原因。
想走出祁阳府,他们这些老面孔几乎可以说,没有机会。
能试一试的,只有新面孔。
一如当年他们兄妹能在城里活下来,而没有被抓住做人质,因为谁也不认得他们。
“城里贴画像了吗?”侯夫人问阿蕊。
阿蕊摇头:“还没有画像。”
“二郎媳妇、阿沣、阿鸾,”侯夫人点了点,“他们在祁阳,都是生面孔。”
秦鸳一听,急急道:“我呢我呢?也没人认得我!”
季氏闻言,瞪了女儿一眼。
她已把送遗诏看作自己的使命,大公子武艺出色,大姑娘道法高深,都是有能力之人。
阿鸳呢?
校场上切磋,阿鸳确实不输同龄人,同龄男子都是她的手下败将。
可他们要面对的不是校场,是搏命,一个打十个的时候,阿鸳能做什么?
她连吹牛讨符,都只敢吹“一个打五”。
出息!
第281章 身份
秦鸳看到了母亲的反对,而后,她只能眼巴巴看向祖母。
这事儿,祖母说的才算。
如果祖母答应,母亲说什么都不好使。
“你就别想了。”永宁侯夫人道。
秦鸳毛遂自荐失败,也不可能胡搅蛮缠,只是叹了声,遗憾极了。
永宁侯夫人继续与长公主说:“就他们三人吧。”
长公主颔首,看向阿蕊。
“身高得如实记,”阿蕊道,“模样要不要稍改一改?”
长公主道:“你看着来。”
阿蕊又道:“旁的都好办,只这籍贯出身……”
肯定不能是京城人士,可若是附近镇子乡里的,这三位恐怕连方言都听不懂,更别说开口讲了。
籍贯与口音对不上,过关卡时,一看就能看出不对劲来。
倒不是说能发现他们就是衙门里要找的人,而是,十之八九犯了些大小事。
要不然,伪造文引多什么?
伪造就是罪了,足够把人扣了。
等进了衙门里头,真实身份迟早会曝光。
“我娘家巢县的,方言很多年没说了。”季氏道。
离家多年,听是不成问题,但开口时,口音难免有些不地道。
她这还算好些的,大公子自小京里长大,开口就是京城口音。
大姑娘嘛……
季氏看向秦鸾。
秦鸾笑着道:“我会祁阳话。”
所有人皆是一愣。
“观中的师姐妹们,天南海北都有,”秦鸾解释道,“以前,她们总拿各自的方言逗我玩,我听着有趣,学了些。”
这一句话,她又用祁阳口音讲了一遍。
长公主轻声与林芷道:“听着是有太后年轻时讲话的意思了。”
出身祁阳的颜氏,在最初嫁给先帝做填房时,说话还有极重的口音。
这在当时,并不稀奇。
乱世谋生,有人死守着祖业不肯离开,有人携家带口、逃出几百上千里。
在相对安定些的大城池中,有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穷苦百姓,投军的壮士更是一人一乡音。
等到大周建立,颜氏成了皇后,她的口音才算改了个彻底。
林芷回忆着,点了点头:“我听着也是,就是不知道……”
同一种方言,外地人和本地人听着,就是两码子事。
阿蕊管事想了想,道:“祁阳府下辖的逵县,与我们府挺近,口音相差不大,便是有些不同,十里不同风,他们祁阳人听着没有那么地道,也不离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