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75页
    林芷颔首:“我看出来了,她只是不记得从前的事情了,在道观后的事情,她还清明。”
    “我听阿鸾说,这已经是好上许多了,”长公主道,“在念之上山去见她之前,嫂嫂只能记得天天在面前转的,久未见面的,也会迷糊。可你看,她如今能记住念之,哪怕只见过一次,都这么牵挂着。”
    “母子连心,”林芷道,“母亲对亲生孩子的感情,总是最炽烈的。”
    长公主叹了声:“是啊……”
    骨肉相连,爱也好、恨也罢。
    一如皇太后对赵隶,近些年三番两次被赵隶气得心碎,不还是事事要挡在赵隶前头?
    想到了正事上,平阳长公主便问:“大军在这儿驻扎,商城里头有什么反应?”
    “你们回来前,孔闻生才刚来过,”林芷道,“带着两位同知,与老侯爷、念之在帐内谈了一番,听说离开时脸色也苦哈哈的,具体的,殿下等下问问念之。”
    长公主听完,倏地笑了声。
    也是。
    大军说来就来,没有因由,孔闻生自不可能坐得住。
    “也就几天工夫,”长公主挑了挑眉,“让他熬着吧。”
    说完,长公主又问:“吴王庙那儿,你去看过了吗?”
    “还没有,”林芷答道,“没顾得上。”
    长公主点了点头。
    她也没有去过,以前香火兴盛时没有,后来败落了也没有。
    不是不想,而是不行。
    这二十年间,韬光养晦的她,绝对不可能靠近这些会刺激到赵隶的地方。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第385章 大总管
    不说吴王庙,即便是泰山,平阳长公主也没有到访过。
    虽然说,祭祀亡兄的理由名正言顺,但她还是忍着。
    每逢赵临忌日,长公主只在府里摆个供桌,这一点,她并不瞒着皇太后。
    她若对赵临的身后事避讳,在皇太后那儿,反倒显得可疑。
    因此,长公主甚至问皇太后借过人手。
    用她的说法,她与林芷都不懂这些,该供什么,该念什么,稀里糊涂的。
    礼部的官员倒是熟门熟路,可她身为长公主,为此去叨扰礼部官员,实在不合适。
    皇太后听了,当即借了两个年长的嬷嬷来,后来还问她状况。
    一回生、二回熟,之后全是长公主府里自个儿操办,只故意寻几个问题,去慈宁宫里提一嘴。
    反倒是皇太后,在赵临身死的几年后,主动提起来。
    “想不想去泰山看看。”
    长公主当时,心噗通噗通跳。
    她想的,万分想的。
    可她最终还是拒绝了。
    她是长公主,出一趟远门,光是仪仗就不得了。
    再加上祭祀事宜,能把各个衙门忙得团团转。
    大周正是齐心协力、共图内政发展的时候,不该为了她一人的想法,劳师动众。
    皇太后听得两眼泪花,长吁短叹了好一会儿,才没有继续“劝”她。
    而长公主自己,一忍就是这么二十年。
    直到这一次,她终于又耍起了长公主的威风。
    出京城,闹祁阳。
    真真畅快。
    “这次去泰山,我去给阿兄上了香,”长公主弯了弯唇,哼道,“就那条山道,阿兄闭着眼睛都能过去,父皇也就是没有亲眼看过那条道,他一看就知道了……”
    林芷没有接这话,只是静静地,等着长公主说下去。
    长公主几个深呼吸,把哽咽的情绪压住:“也不对,父皇其实都知道。
    他知道赵隶害了阿兄,知道林宣没有说实话,知道嫂嫂失踪与我们有关。
    他那时候什么都知道了,可他没有办法了……”
    一生戎马的赵挥,本就已经病入膏肓,命不久矣,却不得不经历这些变故。
    他回天乏术,只能装聋作哑,另备一道遗诏交给永宁侯。
    想到临终前的父皇,长公主往河道方向走去。
    霞光散去前,落在她的眼睛里,一片晶莹。
    “抓几条鱼去,”她回头招呼林芷,“这条河里的鱼,可香了。”
    林芷点了火把。
    这一带河道长,中间水深,两侧倒有浅滩,长公主手中的长枪化作鱼叉,试手之后,几个起落,就扎起了一条大鱼。
    长公主看着枪尖上的鱼,愣了好一会儿,而后,呵的笑了起来。
    比她当年吃过的鱼,大了好几倍。
    想来也是。
    乱世里,最不值钱的是人命,最稀罕的是粮食。
    河道里的鱼,但凡还有一口肉,都被人抓走填了肚子。
    留下来的,都很小。
    父皇本事好,偶尔能抓到条巴掌大的,清洗干净,架火上烤得皮都糊了,他们还吃得津津有味。
    二十余年过去了。
    “富饶”的不止是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还有河里的鱼。
    眼前的这个大周,是父皇心心念念想要的大周吧。
    可惜,赵隶近几年行事越来越偏,这也是永宁侯、黄太师他们选择辅佐念之的缘由。
    他们都不想让蒸蒸日上的大周,回到那片乱世之中。
    “把鱼拿回去烤了,”长公主笑着与林芷道,“明儿一早,我们还要去吴王庙。”
    大帐那儿,永宁侯夫人正与房毓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