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页
    “你的‘精神抗性’很高,加上你,我们三个已经能独立执行一些异常事件的处理任务了。”余小双兴奋道。
    三人的团队相比起其他小队来说人确实有点少,但是整体架构完全。关山长担当战术指挥、攻坚和火力支援,苏茶负责感知和正面抵御,余小双则是机动人员,负责后勤与辅助。
    苏茶忽然想起做测试的那支钢笔,问道:“我老听你们说诡物,诡物究竟是什么?那支钢笔是诡物吗?”
    “诡物分为两种,一种是诡异被消灭或收容后的残留,拥有它们‘生前’的能力,同时也有千奇百怪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甚至能致死。还有一种则是自然产生的诡物,作用和副作用同样也千奇百怪。你做测试的那只钢笔就是D-21097诡异事件的残留,开发出测试精神抗性的作用,于是专门用来测试精神抗性,其他用处很少。”
    苏茶了解到,诡物拥有很奇特的力量,但使用者在使用时都需要承受其副作用。当然,有些诡物的副作用也能带来正面收益。
    “我们小队还没有属于自己的诡物呢,以后一定要搞两件!”余小双充满憧憬的说道。
    “这种东西,可以小队自己保留吗?”苏茶问道。
    “一般获得诡物之后,都会先上交检测,毕竟诡物的副作用奇特,不做好测试很容易出问题。然后没有太大研究价值的,就会发还给小队,允许小队在平时任务中自由使用,当然啦,如果他们想研究的话,也会补偿诡物的。”余小双回道。
    一番交谈后,苏茶也明白了一些行动部的术语。
    比如常说的“异常事件”,泛指的是所有超自然事件,大量野兽袭击人类、市区绿植不正常生长等都在此列,而行动部要做的就是排查这些异常事件是不是诡异事件。
    诡异,或诡异事件,其实都是指的一个东西。诡异是唯心力量在唯心规则的影响之下,与物理世界交汇而产生的“事物”,拥有其独特的行为模式。它们通常在物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双重影响人们,由于受到现实物理规则的影响,它们通常都是具象、有实体的。它们受到现实物理法则的约束,但同时也能依靠唯心规则一定程度上摆脱物理法则。
    同时,异常事件分为E-S级。E级指的就是普通的超自然事件,还未形成诡异,基本无害,可以简单解决或者不用解决,大部分自然产生的诡物对应E级诡物,也有部分E级异常事件是因为E级诡物干涉现实而产生的。D级,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超自然事件,通常有诡异参与,可能危急到个别人,不具备传播性,可以被简单处理,对应D级诡物。
    C级,危险的诡异事件,具备一定的传播性,如果不加以干预会导致大面积的伤亡,整个事件也会相应升级,处理起来有较高难度,往往伴随着牺牲和伤亡,对应C级诡物。
    B级事件,非常危险的诡异事件,传播性对比C级事件近似或有一定程度上升,但处理难度上升几个层次,常规的物理武器对B级事件无效,处理B级事件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伤亡才能解决对应B级诡物。
    A级事件,超级天灾级别的诡异事件,波及千万人口城市的超大事件,几乎不可能被短时间内解决。政府层面的对策就是从源头上遏止苗头,但随着唯心规则的加重,这些事件将越来越难以遏止。
    S级事件,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与能力,无法解决的末日级事件。
    可以看出,诡物对应的其实是诡异的级别,而自然产生的诡物会被分到E级。
    诡异的划分,到C级开始就和传播性挂钩了。因为诡异会通过杀人来获得散溢的唯心力量,同时,传播性强就意味着该诡异能迅速跨越区域的限制,极难收容或摧毁。
    第9章 地铁
    拜别两位队友,苏茶走在回家的路上。
    这两天的经历完全打破她平静的生活,好在她朋友不多,打开聊天软件,也只是有几位租客找她交房租而已。
    她觉得有点累,懒得去找这个地方坐公交怎么回家,索性坐地铁了。
    此时已经很晚,快要到末班车的时间了,地铁站人不多,到处都显得空荡荡的。
    苏茶走进车厢,发现这节车厢里只稀疏的坐了四五个人。
    正在睡觉的西装加班男、浓妆艳抹服饰夸张的情侣、背着书包的小男孩、外放视频的中年大妈。
    整个车厢简直就是平日地铁的缩影。
    苏茶站在地铁路线图前,数着离自己家最近的地铁站还有多远,意外的发现这里竟然离家很近,只有几个地铁站的距离,还不用转线。
    就在她看路线图的时候,地铁启动,她忽然从漆黑的玻璃窗上,看到了一抹白色的倒影一闪而过。
    此时,隧道里的广告陆续飘过,苏茶看了看背后,有些拿不准刚才看到的是倒影还是广告。
    但是,倒影和广告在玻璃上的层次感是不一样的,她距离玻璃很近,很难看错。
    苏茶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下,左边是小男孩,右边是中年大妈,对面是那对情侣,西装男离她最远,在车厢的最边上。
    中年大妈正在外放视频,嘻嘻哈哈和各种流行音乐的声音接踵而至。
    对面那对情侣,穿着印有骷髅的T恤,手腕和小腿都有纹身,还戴着一些夸张奇特的装饰。
    女的靠在男的肩膀上,“老公,上次那本书你看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