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露歌 作者:林祈佑
第五章 城郊细雪(1)
朝露歌 作者:林祈佑
第五章 城郊细雪(1)
从下午开始,天边就有钝的云郁积着,一层一层叠起来厚重无比,如铅一般暗灰沉重。
可长安城百姓的心情却多是愉悦轻松的,节日的喜庆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天光还亮半点没有擦黑的时候,就有鞭声和烟花放了出来,有稚子头系红绳身着新袄在街上走来走去,有少女涂抹好了胭脂穿上新衣在互相攀比。有人从集市上归来,手提肩扛,皆是采买的年货,亦有人忙于清扫庭院,以清水泼地,黄土覆街。家家户户门口都张贴着鲜红的春联,光景略微好些的人家还在门檐上挑起大红的灯笼,放眼望去,家家户户皆是灯火通明,一派繁华热闹之象。
此时的燕二与萧慰宁站在长安城头,看着城中如此景象,心中颇有感慨。燕二说道,“慰宁,你瞧这不过是区区长安一城,已然繁华如斯,盛世如斯,可想而知五洲四海是何等景象了。这锦绣江山,若说不惹人眼热,那便是睁眼说瞎话了。”
萧慰宁微笑回应,“江山自然是吸引人的,不过有时候最表面的东西容易瞒过人轻信的双眼。二哥不过一瞥之间,便断言是繁华盛世,却是有欠公正。”
燕二笑道,“怎么?你的意思是老爷子治下的江山并非繁华盛世?如此大逆不道之言可不应该从你的嘴里说出来。”他嘴上说萧慰宁大逆不道,可脸上笑容正盛,哪里有半点认真的意思,显然在跟萧慰宁开玩笑。
萧慰宁说道,“你看这满长安城皆是红灯高挂,可细细看来,并非如此。你瞧,便是那家人,还有那家,嗌,还有那家,”他手指伸出,对远处指指点点,“他们就没有挂灯笼。须知灯笼此物虽然硕大,可是做工如何简单,价钱又是如何低廉。过年之时高挂红灯取的自然是吉祥之意,若有能力谁家不挂?可这些人家大门之外空空如也,恐怕多是穷困潦倒之辈,连简简单单的灯笼也买不起。”他说到此时,眼睛转向燕二,目光大是柔和,道,“其实百姓从来都不是如何奢求,只要吃饱穿暖,过年过节的时候能挂上两个大红灯笼,有两件新衣服,如此也就心满意足了。若是朝廷之政大合人心,轻徭薄赋,而官吏又廉洁清明,并不鱼乡里,那么家家户户也便过的快活的很了。”
燕二取笑他,“哟,瞧不出我们这从小到大深居侯门的萧侯爷竟然这般体恤民生。可是不知道你说的煞有介事,民间究竟是否如此呢?我记得我们的萧侯爷好像从未有一天是在普通百姓家过的吧。”
萧慰宁脸上略略一红,说道,“有些道理并不需要亲身体会,它就放在那里,一眼就能看到,再简单不过了。”
燕二见他说的郑重,便不再玩笑,说道,“这些道理我何尝不懂?只是长缨未在手,何能缚苍龙?若我有朝一日得登大宝,自然不会让你失望。”
萧慰宁道,“我知道。”他顿了一下,又说,“二哥,有些事情你从正面看端是繁华灿烂,如同百花齐放,美艳不可方物,可你略微转一下头,便能看到他丑陋的背后,可能正在腐朽溃烂。有时候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会让你做决定的时候更加慎重。”
燕二听他总是说教,心中实在想笑。要知他二人自小一起长大,关系亲密胜过亲生兄弟,而萧慰宁略小,且体弱多病,自小便是燕二对他颇为照顾,一直到大,燕二心中仍是觉得这个小表弟如同一个无时无刻都需要自己守护的孩子一般,从未将他当成过大人。可今日萧慰宁一如书塾先生一般,古板的说教,偏偏又学不到那些老先生的一脸严肃,说话之时目光柔软,神情温暖,总让燕二觉得不伦不类,想笑却又担心萧慰宁心中不快,只好转头说道,“那我便如慰宁所说,转身看看这长安城有什么腐朽溃烂的地方。”他一转过头去,便忍不住的笑了起来,可瞬间又笑不出来了。
这个时候,天色渐暗,寒风又起,高高的长安城墙下,孤零零的竖着数十木柱,而木柱上都垂下一的绳子,绳子末端结成活结,上面系着一具具的尸体。风一起,那些尸体随风微微摆动,在暮色下,显然森孤寂。
那些都是大安府河西镖局的人。
他们在一个月前的深夜趁着大雪潜入长安城,各个黑衣劲装,手执利刃,想攻入京兆府衙劫走他们的总镖头王维岳。可是京兆府尹陈昭然早就有所准备,借调了数百名禁军将士,还出动了京师府库中的劲弩鳞甲。那一夜,除了王维岳,河西镖局四十七口无一走脱,全都死在了京兆府大狱之外。事后,为了警示天下,也为了引出蛰伏的王维岳,陈昭然上书皇帝,请求悬尸城外,而皇帝也并非驳回。于是这几十木柱就这样竖了起来,而这几十具尸体一吊就是一个月。
陈昭然的奏折上说目的是警示天下,顺便引出王维岳,可谁都知道,所谓警示天下不过是托辞,引出王维岳才是真。王维岳是崆峒派数一数二的高手,乃是陈昭然势在必得的人物,可是不管他以什么手段对付,王维岳从来都没有选择过低头。最后不得已的时候选择了破釜沉舟。而当夜河西镖局血案发生之后,王维岳和他结下血海深仇,自然更加不可能选择对他服软。这王维岳一走脱,陈昭然便再没睡过安稳觉,虽然身边有禁军护卫,还有重心从江湖中聘请而来的高手保护,可没来由的总是担心自己一睁眼就会看到浑身是血的王维岳站在自己面前。他着急且恼怒王维岳不来带这些尸体走,更加惧怕王维岳找到自己头上,索想出这么一个主意来。
这些尸体吊上去的第一天,长安城中就一片骇然,人人谈及城外悬尸而变色。到后来事情广为人知,便有许多太学生大为不服,还说要联名请命,请皇帝下旨将这些尸体都发回他们家乡,好让死人入土为安。第二日便有朝中大臣写了奏折报知此事。可皇帝似乎并不如何看中太学生们的心意,也没有下令撤去城外悬尸。
太学生们觉得是自己的心思没有上达天听,果真开始有人发动写联名折,还请人代为上呈。结果皇帝看后,仅仅是答复了三个字,“知道了。”就没有了下文。太学生们更加不满意,觉得皇帝陛下过于轻视天下学子的心意,于是约好了去门外静默示威。
初始之时不过二三百人,天寒地冻的,皇帝还担心冻坏了未来的大燕王朝的栋梁们,亲自下旨令廷侍卫送去手炉酒水,以驱散严寒。哪料他这单纯的怜悯之意立即被众多学子误解,误认为是皇帝站在学子们这边,于是更多的人参与到门外静默的行列中。三日后,黑压压一片人站在门外,蔚为壮观。
有些老持沉重的大臣觉得这样不好,就去劝告他们离去。或许是年龄大了一些,说话之时难免有些老气横秋,于是太学生们不满意了。他们觉得连皇帝陛下都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你们不过是一些臣子,如何能颐指气使?
也不知道是哪一方先挑起的事端,于是大臣和太学生在门外对峙,大臣们说太学生意气用事,头脑过热;而太学生则说大臣们是不体民情,尸位素餐。中有几个刚刚入得朝堂的大臣还未脱血之气,以为太学生甚为有理,还替太学生说话。亦有稳重一些的学生觉得大臣们的担忧不无道理,这样下去只怕皇帝会龙颜大怒。
果然第二日刑部就大肆批捕带头闹事的太学生,短短几日就抓了十余名,其他的则纷纷作鸟兽散。参与静默示威的都躲在家里或者亲戚好友处,而带头的则纷纷向各省逃逸。而刑部的海捕仍在继续。
这事闹到此时,每每朝中少壮派大臣和暮年元老在早朝之时互相辩论,彼此指摘对方的不是。而陈昭然作为漩涡之中的始作俑者更少不了被两派一起排挤,每每在朝堂之上下不来台。更有人断言他的仕途也就止步京兆府尹了。
只是这中间皇帝的意思颇为暧昧,也不说少壮派过于冲动,也不说年老的臣子不讲道理,反而更像一个冷眼旁者,总是作壁上观的看着。有时候两派争执的厉害了,也不过是为微微斥责两句,责罚之意竟是丝毫没有。一些有心人开始揣摩皇帝陛下的心意,然后也学皇帝一样不轻易表态,于是朝堂上的情形更加有趣起来,少壮派与元老们互相争执,另有一帮有心人站在旁边看着,而皇帝高坐在龙椅上,看着脚下的这些人。
第五章 城郊细雪(1)在线阅读
第五章 城郊细雪(1)
- 肉文屋 /
第五章 城郊细雪(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