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1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作者:孙皓晖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1

    说下载尽在.. - 手机访问 m..--【白鹰魅影】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书名: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作者:孙皓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1

    isbn:9787208103542

    所属分类:图书 > 历史 > 中国史 > 中国通史

    编辑推荐

    文明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永恒的安全底线。我们应该告别“不争论”的特殊时期了。中国文明的强大与不朽,不在变形的末端,而在雄厚的原生时代。《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堪称长篇史诗性力作《大秦帝国》的理论读本,它带给了新时期的我们全新的思考。我们到底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怎样是我们的未来。它直面新时代儒法之争,彰显法治精神,是为秦帝国正名的最强音。它推翻旧史观,首次倾力解读中国前3000年原生文明时代七大历史性跨越。它为争文明话语权而鸣,为铸民族新灵魂而作。

    内容推荐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长篇史诗性力作《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最新史论作品。这是一本力图理清中国前3000年文明史的书。

    作者从中国为何文明意识苍白,为何没有自己的文明话语权的问题意识出发,经十数年研究思索,在创作《大秦帝国》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集结为三卷本《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首次提出中国原生文明的概念,重新书写中国前3000文明史,细致梳理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的七大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国民族五大生存经验。在这3000年中,华夏族群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在其中的每一个时代,我们民族都曾经实现了一次巨大的文明跨越。经过七次大的历史跨越,我们民族终于登上了中国古典文明高原的最高顶峰——秦帝国时代,成功地实现了中国疆域的统一,成功地创造了中国文明的统一,给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奠定了永恒不朽的历史生存范式。

    一面呈现历史,一面解析历史,是这本书的基本特征。作者直面争议,推崇法家,批判儒家文化霸权,认为儒家独尊之后的中国文明失去了此前创造力,明确指出:中国文明的强大与不朽,不在变形的末端,而在雄厚的原生时代。

    作者简介

    孙皓晖,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获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的专家。1993—1997年,基于对中国原生文明的思考,历时16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共6部11卷,504万字。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

    ==============================================

    [总序]文明历史的叩问

    一

    漫漫岁月,沧桑变幻。

    人类历史在甘苦共尝中拓展伸延,已经进境为工业文明与科学文明交汇的时代了。

    整个人类的生命史,是一部辽阔激荡、深远相续的文明创造史。只要人类的生命在延续,人性的基本方面——善与恶的冲突就在延续,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就在延续。任何力量都不能割断人类生命进程的连续性,也不能割断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我们的今天,曾经在昨天生长。我们的昨天,不断在今天重演。我们的未来,永远浸透着昨天与今天的重叠与沉淀。要走向更高的文明形态,我们就必须摒弃种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以高端文明的视野回望文明发展的足迹,与我们的历史传统完成精神的对接,对我们的未来方向作出清晰的选择。

    人类前进的脚步,永远经受着种种形式的历史质询。

    1840年以来,自古老的中国打开封闭的大门,就一直面对着文明史的严酷拷问。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为什么近现代以来沦落为穷弱之邦?百余年后,当我们重新崛起的时候,为什么仍然有着深刻而普遍的社会迷茫?在西方文明面前,中国为什么出现了黄色文明落后论、中国文化酱缸论?我们的历史意识,为什么不能明确地认知中国文明的根基?我们对文明历史的价值评判标尺,为什么始终没有社会共识性的基本标准?我们的历史充满了烟尘浓雾,充满了非理性纠缠,问题人物与问题事件层出不穷,原因究竟在哪里?面对新的文明跨越,我们为什么无法确认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坐标?我们这个历史如此悠久的国家,为什么始终没有自己的文明话语体系?我们对自身文明史的反思与总结,为什么两千余年来始终停留在史料整理、细节考证、编年叙述的技术层面上,直至当代,我们依旧没有总体反思的历史哲学意义上的突破?

    ……

    问题太多太多,答案太少太少。

    我们的文明史意识苍白得惊人,我们的文明史研究几乎是一片沙漠。

    要创建新的文明形态,就不能回避基于生存法则的文明史叩问。

    它来自我们灵魂深处的精神发展需求,来自我们赖以生成的久远根基。

    二

    各个民族在各个时代,都在对自己的历史进行着不断地回顾与总结。

    西方人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文明史,我们也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文明史。人类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文明史,不断寻找符合当代需求的新答案,而不是将某一时代关于文明历史的认识与评判,当做永恒不变的金科玉律,当做束缚自己的古老教条,从而禁锢我们实现文明跨越的历史脚步。

    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曾经产生出庞大的史书体系,曾经产生出汗牛充栋般的种种历史评判。可是,既往所有的历史书写与既定结论,都仅仅表明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表明了那个时代的现实需求。对于今天的我们,那些庞大复杂的评判体系,显然已经与当代社会对文明历史的继承需求有相当大的距离了。那些价值观与评判体系,对于我们,已经成为一座座古老的历史遗迹,它们具有无比丰厚的历史美感,但却无法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精神基地。那些庞大的史书体系,那些不断被发掘的历史遗存,留给我们的,只是丰沛充盈的历史素材。在无垠的素材海洋中,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未曾被发现的历史发展逻辑链条,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它们指向未来的历史延长线究竟在哪里?

    甚或,广阔的素材海洋中,究竟还有没有被刻意掩盖扭曲的有用材料?

    举凡这一切,都得我们用当代高端文明视野,去努力开掘,去寻求新的答案。

    三

    地球环境的差异,生命群体的庞大,注定了人类一开始只能是天各一方。

    大约上万年之前,这些天各一方的人群,渐渐形成了千姿百态而又相对稳定的原始生存方式。以不同的生存方式为根基,在同一地域谋生的人们又渐渐形成了聚居的群落。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人类在各个地域渐渐形成了稳定的族群,并先后进入了国家时代,各自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早期生存形态。

    这种稳定而自觉的生存形态,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明。

    作为近现代以来的人文科学概念,“文明”这个词是西方人确立的。

    文明,英文是civilization。在英语世界,“文明”的含义是逐步演变的,又是不断丰富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与《大美百科全书》对“文明”概念的发展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说。在现代理念的意义上,《美国传统词典》对“文明”的内涵与应用,又作出了理论说明,大体有六层含义:

    其一,文明是人类社会知识、文化和物质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标志为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文字的广泛使用,以及复杂的政治及社会机构的出现;

    其二,文明是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特定时期中发展出的文化和社会类型;

    其三,文明是对一种历史文化的概括,譬如玛雅文化、古罗马文化就是一种文明;

    其四,文明是一种过程与状态,譬如人群的开化、教化,就是这样的文明过程;

    其五,文明是一种蕴涵着文化与智慧的优雅品位,是人的教养与修养;

    其六,文明是一种社会状态,譬如人们常说的文明社会。

    这六个方面是文明理念的综合内涵。从总体上说,“文明”是指与“野蛮”状态相对应的一种人类自觉生存的高级状态。这种生存状态,包括了人类在自觉生存状态下的一切基本方面,也包括了它的整体形态。

    中国社会的文明意识是什么样的状态?

    历史文献证明,中国当代文明意识的淡薄,并不是先祖遗传的。中国人对“文明”的概括比西方要早得多,作为古典语汇的“文明”,其内涵也非常地逼近当代理念。已知的古典文献表明,“文明”一词的最早出典,是《尚书》与《周易》。

    在《尚书·舜典》中,有“濬哲文明,温恭允塞”的概括。古文献家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周易·大有》云:“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另外,《周易·乾卦》的说明辞《文言》又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对于古典“文明”的含义,唐代学者孔颖达的具体说明是:“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顾名思义,文明者,文章之光明也。这就是说,阳气升腾,万物生长,天下有了“文章”,就会一片光明;文明者,文章之光明也。

    那么,“文章”是什么呢?它为什么能给天下以光明呢?春秋战国时期的三种文献,给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所说的文章的含义:其一,《论语》说,文章是礼乐法度;其二,《左传》说,文章是车服旌旗;其三,《楚辞》说,文章是花草与织物的灿烂文采。

    显然,在我们的原典时代,文章是社会秩序,是生活状态,是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所生发的灿烂华彩。用今人听得明白的语言来表述古典文献中的“文明”内涵,那就是:依据天地运行而创造的生存状态、普遍基本的社会制度,以及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华彩。也即经纬天地、照临四方的文章之光明,就是文明。

    这种古老而深邃的智慧理解,不能不使我们发出由衷的惊叹!

    四

    人类社会究竟创造了多少种文明?目前尚无确切计数。

    关于世界文明史的基本理念,当代有三种主要的说法。

    其一,英国学者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这部著作将人类古典文明看做多元化的发展,并分作了21个类型: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伊朗社会、阿拉伯社会、印度社会、远东社会、古代希腊社会、叙利亚社会、古代印度社会、古代中国社会、米诺斯社会、苏美尔社会、赫梯社会、巴比伦社会、埃及社会、安第斯社会、墨西哥社会、尤卡坦社会、玛雅社会……后来,汤因比又将其发展为31种,我们不再具体罗列,也不对汤因比的划分做具体的评价。

    其二,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部著作自1970年出版以来,连续再版七次。它的文明史基本理念是:世界文明并不是以西方文明为轴心发展的,而是多样化地有差异地发展的;在文明生长时期与此后相当长的古典时期,各个地区、国家的文明都是独立发展的。这种独立发展的古典文明,有五个被作者列为专章论述的基本类型:欧洲大陆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世界游牧文明。

    其三,美籍德国学者卡尔·.a.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这本书有一个颇为惊人的副题——“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他的基本理念是以政治体制模式为文明核心,将人类文明分作两大类:西方民主文明和东方专制文明。包括中国、埃及、俄罗斯等大国在内的大部分东方国家,都是基于远古治水而生发的专制主义文明;西方世界则是民主文明。

    大量的世界文明史研究著作,告诉了我们一个最基本的历史事实: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不是单一的,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有多少个民族,便有多少种文明形态。它们千姿百态,色彩纷呈,各具特色,独树一帜。这些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体系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1在线阅读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