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尴尬。
“我会,我来!”凤绫音兴冲冲地就要挤进去,结果被楚秋寒拖了回去。
“夫人别闹,我们还是先给大家敬完酒再说。”
“行吧。”
等到了敬酒的时候,凤绫音才知道规矩也有规矩的好,在宫里的时候她可以举杯同时敬文武百官,然而在逍遥谷这是完全不行的。
大家都在外头,而且都坐得很随便,只能挨个儿去敬酒。等敬完所有人,半个时辰也过去了,凤绫音不胜酒力,最后基本都是挂在楚秋寒身上被楚秋寒拖着走的。
楚秋寒无奈极了,到了夜里大家要放烟火的时候,楚秋寒就直接把凤绫音抱回去了。
“阁主,不一起玩吗?”
“不了,我家夫人都睡着了。”楚秋寒摇了摇头。
众人都笑他:“阁主现在哪里还有逍遥恣意的模样?”
楚秋寒好笑道:“没成亲的可没资格跟我说这话啊。”
没成亲的肯定都不知道媳妇的好,所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至于那些成了亲的,多半都是在打趣他,趁着另一半不在身边就胡说八道。
还没回屋的时候凤绫音就醒了,不过人醒了酒没醒,依旧迷迷糊糊的。她靠在楚秋寒怀里低声问道:“不是还要看烟花吗?”
楚秋寒抱着她在一旁的秋千架上坐下,柔声道:“要看的话就在这儿看吧,人群喧闹,指不定哪个兴起又来灌酒。陛下很久没喝这么多了,不能再喝了。”
“也好。”凤绫音在楚秋寒怀里蹭了两下。
这种时候,她更喜欢单独与楚秋寒在一块儿的感觉,之前在宫里成婚的时候,他们虽然坐在一起,但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得表现得相敬如宾,不能有太亲密的举动。
楚秋寒忍不住揉了揉凤绫音的头,每回她喝醉的时候都显得格外乖巧,令他心底生出无限怜惜。“陛下似乎很喜欢看烟花?”
“嗯,很漂亮。”凤绫音笑道,“小时候最喜欢和锦歌他们一起看烟花,明明每年的烟花都是那个样子,但就是怎么都看不腻。”
楚秋寒笑道:“那以后我每年都陪陛下看烟花。”
“你本来就得每年都陪着我不是吗?楚君殿下。”凤绫音好笑道。
“那我就生生世世都陪着陛下。”楚秋寒笑道,“我总觉得上辈子我一定是认识陛下的,若有来世,我们一定也会再相遇。我会生生世世都牢牢抓着陛下,永不放手。陛下也不许找别人。”
“好。”凤绫音点头,“若有来世,我希望你是你做皇帝,我可以赖在你后宫里当米虫。”
“我才不想当什么皇帝,若有来世,你我当一对闲云野鹤不好吗?不必再为任何事烦忧,每日只管自己逍遥快活,多好。”
“确实不错。”凤绫音也笑了。
“那我们说好了。”楚秋寒拉过凤绫音的手,与她拉了个勾。
“嗯。”
此刻微风正凉,圆月正明,繁星正闪,烟花也正绚烂,凤绫音抬头看着楚秋寒,心想陪在她身边的这个人也正好,只愿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十年后
又是一年科考结束,苏尚书等人将卷子送了上来,凤绫音命人拆了封线,打开一看,第一名果然是苏砚之。
“苏尚书这回还有何话要说?”凤绫音笑道。
苏尚书道:“微臣愿赌服输,既然砚之已经高中,那微臣以后不会再干涉他的任何事情。”
“也不是第一届有男人高中了,砚之不会成为众矢之的的,苏尚书放心便是。”凤绫音笑道。
这算是第二届有男人参与的科考了,上一届的状元正是洛随风。
屈遥还真是没让她失望,她原本就想借着屈遥的手打破栖凤长久以来男子不得入朝为官的规矩,然而中途被人打断,迫得屈遥只能远走边城。凤绫音本以为这条路子走不通了,只能另外找路子,没想到屈遥却在商盟里做出了一番事业,现在已经成了商盟的主事。
屈遥在五年前还和珞瑶公主成亲了,算是哄了许久才把人给哄回来的,凤绫音一边为他高兴,一边借着他的名头想放宽科考的限制,让男人加入,然而磨了两年,前年才算成了。
她当时也没想到洛随风会忽然回来考试,还直接中了状元。
洛上卿倒是得意极了,说她洛家无论儿子女儿,个个都非池中物,比苏尚书那种限制管教强多了。
有了屈遥和洛随风的先例后,苏尚书总算同意苏砚之出来科考了。不过苏尚书说了,若是苏砚之不能考上状元,那还是乖乖听话回苏府吧,以后不许再整日瞎出风头。
不过凤绫音觉得这层限制有和没有一样,苏砚之是什么学问,苏尚书难道会不知道?说这话,大概是傲娇吧?
等几位考官离开后,青荷就兴冲冲地跑进来。
“陛下陛下,听说今天屈遥会带着珞瑶公主回来的对吧?”
凤绫音笑道:“对啊,算日程应该今天能到,为了喝你儿子的满月酒啊。”
青荷顿时乐了:“那易堃一定很高兴。”
凤绫音刮了一下她鼻子道:“你啊,都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怎么还这么咋咋呼呼的?居然还是为了易堃高兴而高兴。”
青荷撇嘴道:“难道楚君殿下高兴的时候,陛下不会高兴吗?”
这个……
凤绫音沉默了,她看到楚秋寒高兴的时候,她当然也是高兴的。只要看到楚秋寒露出笑容,她的心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变好。
“陛下自己都这样,还老说我,和姐姐一样。”青荷撇了撇嘴,“不管啦,我回去找易堃了,陛下您慢慢忙活。”
“……”凤绫音回头看了一眼堆成山的奏章,最后决定自己还是先偷个懒吧,便跑去隔壁找楚秋寒了。
反正苏砚之很快就要入朝了嘛,到时候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让苏砚之帮忙了啊!
昭德三十年,五国和睦,盛世昌平,女帝退位,与其后楚秋寒归隐山间。其女凤静雅继位,改年号为宣和,延续百年盛世。
——《女帝本纪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