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富裕,教育资源比睿城好太多,这些年,年年高考全省,考上的大学生多得船载车拉。光一九七八年,丰城最好的一个县就考了一千多个本科生,还不算丰城其他各县的,这些学生八二年开始毕业,就算只有三分之一毕业生返回丰城,这几年各个部门也都人满为患了,尤其是农业局,不像工厂需要人才比较多。
刘心爱眨巴眨巴眼睛:“超编又怎样?有人,才有可能发展的。”
“是的,有人才有可能,可惜,这些人才并没有让丰城富裕起来。”
刘心爱闭上了嘴巴,很不高兴地走了。
说实话,丰城地区比石睿山富裕,而且富裕很多,这里的地势比石睿山低,展眼望去,是广袤的平原,土地肥沃,灌溉条件良好,老百姓在改革开放之前,也没有饿过肚子,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更是家家的粮垛堆积如山,愁得人睡不着。
有粮吃还发愁?
是的,粮食多了是好事,可若是卖不出去,就没有钱花,没有钱花,老百姓如何不发愁?
这也是丰城富裕却发展缓慢的原因,老百姓没钱,下一年种地,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就没法去买,世面流通不足,经济迟滞不前,形成了恶性循环。
丰城的症状,还很不容易解决----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就是说,粮食必须卖给国家,私人不得插手这方面的生意,而国家,因为粮库储量有限,收购粮食的资金有限,没法把农民手里的粮食都收购上来,更让农民无奈和愤怒的是,粮站甚至还给他们打白条----就是收了粮食,不给现金,而是给你一张欠条,农民去粮站追债,那些大爷们还暴躁不已:“问什么问!国家的钱没有拨下来,下来了,自然会给你们兑付的。”。
俞和光在丰城农村走了一圈,回来的眉头就没有舒展过,农民手里,有人前年的欠条还没有兑付,眼看今年的麦子就要收割了,他又召集粮食局干部开会,这些官老爷对老百姓的疾苦,漠然处之,还摊着两手给俞和光诉苦:“今年拿什么收粮?去年的粮食,还堆满库房呢?国家不给钱,我们也办法。”
丰城的官员不作为,逼得农民不得不想办法,刚开始还有些效果----粮食卖不掉,喂猪总可以吧?
可是今年,养猪的人多了,猪也卖不掉!
听到老百姓含着眼泪的倾诉,俞和光如何能淡定下来呢?
这些情况,颖颖很快也知道了,她也少不了跟着忧心:“和光,问一声舅舅,认不认识做肉食品加工的朋友?睿城急需建一个肉联厂。”
“舅舅说,不认识。”俞和光深吸一口气,“这回不能靠舅舅了,我必须自主,杀出一片血路来。”
俞和光每天忙忙碌碌,但进展却很不理想,丰城的人太多了,尤其是有文化的人太多了,这些读书多、脑子好的人,若是不把精力往正经地方用,而是每天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想出力,只想收获。
这种局面,就像动物拉车的寓言所讲的,所有的人都在尽力,可惜,只因为没有朝向同一方向,丰城这辆经济大车,一直深陷泥潭,毫无成绩。
第274章 各有难处
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睿城太穷不好办,丰城富裕,反而更难。
颖颖想帮帮俞和光,忍不住打听了一下丰城市食品加工的事儿,刘心爱很快就听到了风声,这天,两人又在大院的葡萄架下,不期而遇,正是一年最热的季节,知了叫得人心烦意乱。
因为丰城比睿城偏东,又是平原,夏天显得特别热,大人都觉得非常闷热难忍,更别说阳阳这样的小孩子了,他只肯在外面有风的地方待着,除非睡着了,否则绝不回家,刘心爱很容易碰上颖颖。
“小郭,你想调到我们食品公司吗?”
说实话,后世的食品公司根本没什么吸引力,但当时却是顶顶好的单位,一是因为相同工龄和级别,企业的工资比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高,二一个原因,市面上不容易买到的食品,这个单位却根本不发愁,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且,价格还能便宜些。
虽然改革开放之后,粮食、肉食等富裕多了,但城里依然凭票供应,城里普通百姓家里,都有一大堆票据:油票、肉票、布票、粮票,鸡蛋票、棉花票、甚至还有豆腐票豆芽票牛奶票等,普通人,一人一个月只有三两油,半斤肉,也就是说,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只有九两油,一斤半的肉,还不够后世的人家做一次红烧肉呢。
丰城农民粮食多得卖不掉,丰城市民每月却只有三十斤粮食,其中还有五斤粗粮。
郭达曾经演过一个小品《换大米》,就是少数有眼光的农民,利用政策的空子,拿粗粮换细粮,从中赚取差价。这种小打小闹,还够不上判刑,逮住了也只是批评教育,关几天拘留所而已,但若是想进行大宗粮食买卖,那可是绝对不行的,抓住了判个十年八年还是轻的。
因此,粮食局、副食门市部、食品公司这样的单位,手里拿捏着一个城市的饭碗,不管别人家能不能吃饱,他们反正是不发愁,尤其是食品公司,粮、油、肉、蛋,什么都不缺,比其他部门优势更大,因此,刘心爱才优越性十足地问出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