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尔卡从长腿上衣口袋里取出一封信,一封卷成一团用防水布包裹的信……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信根本就无法保存到寄出去的时候。
这位昔日的战友现在什么也说不出来,鲜血从他喉咙里涌了出来染得胸前一片鲜红。他就么躺在地上,然后一切都结束了。
舒尔卡总是特别在乎自己成长起来的单位的战友,那个班、那个排……尽管自己现在已是个连长,手下已经有三个排一百多名战士。
不过这似乎也正常,对于那些不认识的人,死伤更多的只是一个数字。
舒尔卡没敢有过多的感想,因为他知道此时正在战斗,敌人正在像潮水一般的涌上来。
通常,德军的步兵对阵苏军步兵都会有更多优势,因为德军迫击炮手更优秀,接着机枪手就负责压制敌步兵火力,接着步兵就端着步枪发起冲锋。
但这一回,德军步兵的进攻却没有这么顺利。
原因是在他们面前有一道接着一道的陷阱,看不见的陷阱。
所以德军冲锋的步兵跑着跑着然后“腾”的一下摔进陷阱里,往前跃进时又“扑嗵”一下掉进土坑里。
这严重影响了德军跃进的速度,因为他们不确定前方哪块泥浆下方是陷阱。
更糟的是如果掉进陷阱里步枪很快就被泥浆渗进枪机,即便他爬起来枪也多半打不响。
这使德步兵不得不绕开土坑集中有限的几条路线往前冲……这些路线被证明是安全的,因为留有脚印。
但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苏军只需要有限的几挺机枪或是冲锋枪甚至是步枪都能将他们的攻势封锁住。
这情况倒是舒尔卡没想到的……这些陷阱居然是两用的,它即能对付敌人坦克又能对付步兵。
另一边的施韦彭堡上将对此倒并不意外,他从一开始就不指望能在没有坦克的掩护下突破敌人防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眼前的这些敌人就并不值得他使用什么战术。
见情况差不多了,施韦彭堡上将一挥手,一支早就做好战斗准备的坦克部队就杀气腾腾的冲了上去……这支坦克部队一共有四十五辆坦克,是个重坦克营,全部由“三号”、“四号”坦克组成。
开在前方的是五辆“四号”坦克。
这是德军去年才服役的坦克。
虽然它防御不足……装甲厚度仅为30,甚至不及三号坦克的37,但它75口径的短管火炮在发射高爆炮弹时对敌人步兵和工事都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更重要的还是,它的越野时速可以达到40公里,这比三号坦克公里的越野速度要快得多。
施韦彭堡上将希望这几辆“四号”坦克能够凭借着这点优势沿着铁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入敌人防线使其大乱,然后“三号”坦克就尾随而至一战而胜。
就像施韦彭堡上将对坦克营营长丹尼尔上尉说的:“敌人肯定会用反坦克炮瞄准你们,不要担心这个,也不要担心其它的,忘掉所有的危险和战术,你们要做的只有两件事:加足油门,开火!”
“是,将军!”丹尼尔上尉其实知道该怎么做,因为它在此之前已经这么做过了,而且不只一次。
所以他对此相当有经验。
装甲防护不足?
不用担心这个,“四号”的速度能在敌人反坦克炮击毁它们前就冲进他们的防线,这才是最重要的:速度!
接到进攻命令时,丹尼尔上尉露出半个身子在炮塔外,举着步话机下令道:“听我指挥,前进!”
四十几辆坦克就在车长的指挥下井然有序的开上了铁路,履带辗上铁轨后发出“铿铿”的钢铁碰撞的声响,就像武士在冲锋前用他们的剑敲击着盾牌向敌人示威。
与此同时,施韦彭堡上将下令炮兵实施火力掩护……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干扰苏军反坦克火力的视线和注意力,因为炮弹炸开的硝烟和蒸发的水汽会进一步影响视线。
如果不是担心坦克驾驶员看不见铁路和敌人的话,施韦彭堡上将还会打出烟雾弹。
一排子弹打到丹尼尔上尉乘坐的“三号”坦克装甲上,发出有如爆豆般的“啪啪”声。
这让丹尼尔意识到敌人已经注意到他们的行动,于是丹尼尔上尉一边缩回头盖上舱盖一边下令:“所有单位,盖上舱盖!”
这不是逞英雄的时候,丹尼尔深知这一点。
他有些不理解,部份坦克车长总喜欢将头探出的坦克外指挥作战……这或许是勇气的象征,也的确能更好的感知外部环境并快速的为坦克指示目标。
但同时,这也会使车长成为敌人狙击手或是机枪手的目标。
“那就失去了坦克的价值!”丹尼尔上尉对这种作法的评价是:“坦克最大的作用,就是你躲在它里面朝敌人射击而敌人却对你无可奈何!”
丹尼尔上尉没想到的是,这一回的战斗是完全相反的,也就是敌人朝他射击,他却对敌人无可奈何。
“一连!”丹尼尔上尉下令道:“加快速度!”
一连就是走在最前头的部队,包括那五辆打头阵的“四号”坦克。
“我们已经是用最快的速度了,上尉!”一连长回答。
“还不够快!”丹尼尔上尉说:“你要知道,很可能有几门反坦克炮正瞄准你们,只要你们慢下来,他们的炮弹就会击穿你们的装甲把你们的坦克打成一团火球!”
“这正是我感到奇怪的,上尉!”一连长报告道:“直到现在还没有反坦克炮朝我们发射!”
丹尼尔上尉也感到有些不对劲。
因为之前已经有步兵清理过路障,再加上铁轨路基坚实,所以坦克是以40公里的时速朝前飞奔此时已迫近敌人防线……
敌人早该有反坦克炮还击了,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动静。
不过丹尼尔上尉没有多想,他下令道:“这些不需要你担心,少尉,你需要做的只有两点:加足油门,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