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整整忙到了大半夜才把正面几里宽的湖面布置妥当,接着要做的就是在湖对面构筑工事。
这应该算是比较轻松的活,至少对苏军来说是这样……他们擅长在冰天雪地里工作,也有丰富的构筑工事的经验,他们只需要将积雪堆积起来,然后用烧化的水往上一浇,随着一阵结冰的“克克”声,一道坚固的冰雪战壕就构筑好了。
这种战壕的优点是能速成,甚至想弄什么形状就什么形状,基本不坍塌,就像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屋里一样。
缺点就是它会使战壕十分光滑,不利于部队机动或冲锋。
不过这个存在两面性,德军冲进苏军战壕时也同样会面临这个问题。
另一个比较致命的是,这种战壕若是遭到敌人炮击,那掀起的碎片就会像弹片一样四处飞射,如果被这种弹片击中的话,你将会很幸运的成为找不到弹片的伤员或是死尸,因为它会在你身体内融化。
到凌晨一点的时候这一切总算是完成了,韦尼亚科夫向加夫里洛夫报告,然后下达了“原地待命”的命令,然后所有人就瘫在战壕里。
不过很快战士们又被带起了兴趣。
带头的是老兵,他决定为自己打造一个小屋,而且的确这么做了,即便他这时也精疲力尽,但这在他看来似乎很简单……他先是在雪地里挖上一个足够一人睡在里头的空间,然后捡些树枝横架在上方,铺上雨披,再堆上积雪,最后拿水往上一浇,一个能挡风遮雪的冰屋就完成了。
老兵在里头铺上毯子钻了进去,不一会儿就传来了鼾声。
这让士兵们纷纷效仿,毕竟花点时间就可以让自己好好休息,何乐而不为呢?
韦尼亚科夫大尉坐在舒尔卡身边,说道:“很美的景色,是吗?”
“是的,大尉同志!”舒尔卡回答。
韦尼亚科夫虽然是舒尔卡的顶头上司,但舒尔卡与他的接触并不多……舒尔卡更多的是直接与加夫里洛夫少校联系。
“我想我该谢谢你,舒尔卡同志!”韦尼亚科夫说。
“谢我?”舒尔卡有些不解。
“是的!”韦尼亚科夫回答,然后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张照片递到舒尔卡面前,说:“这是我的妻子,还有我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
照片上是个年轻美丽的妈妈,她手里抱着个孩子,露出幸福的微笑,而孩子则用好奇的目光盯着镜头。
“是个男孩吗?”舒尔卡问。
“是的,一个男孩!”韦尼亚科夫回答:“他的生日,是6月日!”
舒尔卡一开始还没明白这话的意思,但转念一想,就疑惑的望向韦尼亚科夫:“战斗爆发的第二天?”
“是的!”韦尼亚科夫回答:“当时她正在布列斯特市……那时我就失去了她的消息,她在医院里跟着部队的伤员一直转移,然后活了下来。”
“太好了!”舒尔卡说。
这样的幸运在战场上可不多见。
“她叫莉赞卡!”韦尼亚科夫说:“我以为再也见不到她了,直到几天前收到她的来信……她是在报纸上看到我们这支部队的消息的!”
“也就是说,你还没见过你儿子?”舒尔卡问。
“是的!”韦尼亚科夫拿着照片看了又看,还不时的用指尖充满爱意的摩擦着照片上儿子的脸,说道:“我做梦都想看看她们,不久前……你知道的,所以我才说应该谢谢你!”
舒尔卡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
在前线防御的时候,那场恶战让韦尼亚科夫以为要死在那了,但舒尔卡的这个办法又让他们有了生的希望……虽然不知道结果如何,但至少让韦尼亚科夫看到了希望。
“我很荣幸!”舒尔卡说。
韦尼亚科夫拍了拍舒尔卡的肩膀,起身说道:“好好打明天这场战,我相信德国人坚持不了多久了,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是,大尉同志!”
看着韦尼亚科夫离开的背影,舒尔卡突然感觉心情舒畅了许多,因为他发现自己所做的事……并不是只有杀人、逃命、再杀人、再逃命。
在这残酷的战争中至少还有些美好的东西,比如新生命的诞生,还有亲人相逢等等。
这时突然一片枪声和炮声从前线传来。
原本舒尔卡还以为那是前线敌我双方互相打冷枪冷炮。
这在战场上是常有的事,有时它有事情诱导,比如某个狙击手开枪引起敌人炮火还击,于是敌人又接着炮火还击,如此反复一阵然后才会慢慢消停。
有时它甚至不需要任何诱导,没来由的就几发炮弹,敌方也不甘示弱,于是也会打上一阵。
但舒尔卡很快就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因为前线的枪声和炮声持续了好一阵也没有停歇,而且很有节奏,另外还有手榴弹的爆炸声……这更像是战斗而不是冷枪冷炮。
果然,不久韦尼亚科夫就大声命令:“战斗准备,德国人打过来了!”
“战斗准备!”舒尔卡马上就把命令传达了下去。
等所有人都将武器架到战壕上的时候,舒尔卡才来得急问一声:“大尉同志,什么情况?”
“德国人!”韦尼亚科夫在十几米外回答:“他们对我军前线发起夜袭!”
这可不是常有的事。
就像之前所说的,德军拥有空中优势,还有比苏军更多的坦克、装甲车等,再加上出色的各兵种协同,所以他们很少与苏军进行夜战。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德军这次夜袭才出奇不意。
而且,舒尔卡看了看表,此时距离天亮不到一小时……很明显,德军是想为他们的装甲部队在天亮后的大战开路。
“注意!”这时韦尼亚科夫又下了一道命令:“先出现的可能是自己人,没有命令不许开枪!”
这也就意味着守在阵地上的友军被德军击溃了。
舒尔卡心下不由暗道一声侥幸,如果是一营在前线,只怕遭受失败的就是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