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章 淤塞难免
    “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后汉书丁鸿传

    白渠是孝武皇帝接受大夫白公的建议而开挖的渠道,位于郑国渠之南,泾河之北,曾泽被田地数千顷,养育生民无数。因西汉末年政事废弛,光武定都雒阳,经济中心也跟着转移到河南、南阳等地,而泾河泥沙量大,各渠久未经营,常年淤塞,早已随着宫宇园林一起荒芜壅塞了。

    直到去年下半年的时候,解决了朝堂上的掣肘,腾出手来的皇帝这才开始下诏募集流民,重新疏导关中旧渠,白渠、郑国渠自然也在其列。不过这等大渠往往蜿蜒绵长,皇帝要的不仅是彻底翻修以恢复旧貌,还要扩大它的灌溉面积,绝不是随随便便的只要通水就能交差的。

    地方郡府在仓促之间组织不起太多的民力,也不好耽误农时,所以只能从郑国渠这等大渠开始一段一段的修,中间还因为春耕秋收停过很长时间的工。

    皇帝虽然知道修筑河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心里仍有些急迫,毕竟水利工程对促进农业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要想使关中恢复到当年能支持秦汉争天下的实力,水利是必不可少的。

    刚好大军停驻的地方就是万年县,离白渠也不远,趁这个机会,皇帝带着荀攸等一行人策马出来,一是想借此巡察河工,毕竟奏疏上的东西写得再好也不如眼见为实二也是想体察本地的民生民情,看能不能运气好,发掘出一个被埋没的大才。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皇帝怕自己一旦回了长安,就代表着他又要长期待在森严肃穆的未央宫里了。

    此时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皇帝一行人来到白渠边,看见枯竭荒芜的白渠突兀的横行在原野上,干涸的渠道像是人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的创伤。渠道里常年沉积,早已浅的不成样子,不及n的膝盖高,里外长满了衰草杂树,时或还有野狐灰兔噌的一下从这头的草丛里蹿到白渠对面。

    皇帝心中暗自惊异,他凝目眺望远方,那里在白渠上面架了一座很有些年头的石桥,看来是以前供人来往的,可惜已经没什么人走了,毕竟白渠干涸枯竭,哪里都是路,普通黎庶没必要与那些体面光鲜的本地豪富在桥上对着走。

    在桥的下面,有几个衣不蔽体的孩童骑在牛背上,慢悠悠的在白渠的渠道里走着,任由牛去啃食渠道里生长的杂草。那几个孩童结伴而行,都是面黄肌瘦的模样,也分辨不出男女,有个小童甚至胆大的站在行走的牛背上,松开裤子,露出半个屁股迎风撒尿。

    “真是文教不宣。”荀攸眼角抽了抽。

    一地官员若是修身备德,那么其治下的百姓也会跟着沐浴教化,改掉陋习,变得知礼懂事。反之,若是地方官德行太差,或是无能打理民事,也会影响一地的民风。

    皇帝看到这里,眉头轻轻皱了起来。

    羽林郎张绣会错了意,试探性的说道:“要不臣过去把他们赶走?免得污了陛下视听。”

    一旁的太史慈刚收到分发的服饰便赶过来随驾,这是他第一次随皇帝外出,还不知道皇帝的脾性。听到张绣这么说,心里顿时有些不自在,还以为皇帝经常让手下人这么做。这可不是仁君爱民之举,想到这里,太史慈有些犹疑的看向皇帝的背影。

    “他怎么你了?”哪知皇帝勃然作色:“我若连这都看不入眼,那还观什么民情?去把万年令叫来!”

    “唯!”张绣脑门冒出一层冷汗,羞愧的像是被那孩子尿到头上了似得,他忙不迭的应道,拨马便往回走。

    “慢着。”皇帝忽然叫住了张绣,他来时所经行的道路都是宽阔平整,可一旦到了这里,同样是主干道,道路却是残破不堪,马走上去嫌硌脚。皇帝想起自己早就下过诏,要求各地整修道路,此时不由气笑道:“让他走过来!”

    太史慈见状,一颗心这才是真的定下了。

    王斌不解其意,在一旁稍作宽解道:“黎庶未经教化,本就如此。当务之急,还是得让黎庶吃饱饭,再能论及其他。”

    “本就如此,而不是本该如此。”皇帝心里有些不痛快,叹气说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生计艰难,民间教化不宣,到底是我等肉食者的错处。”

    他摆了摆手,止住了王斌的话头,手指着荒凉的白渠说道:“我记得光武皇帝下过诏书,要时常定期翻修沟渠,看来地方长官是没放在心上。”

    “白渠、郑国渠都在左冯翊境内,朝廷虽说有修河工的诏令,但何时修、如何修、哪一处先修,还得看各地的详况。左冯翊鲁公刚好随在驻跸,不若诏来一问?”荀攸担心这里面有什么误会,闻声说道。

    “不用了,那些人做没做事,有没有用心做事,这我还是看得清楚的。若真是有心为民,万年令就该先将此地大致清理完善,这样等轮到万年县开始修渠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开工,能省去许多麻烦。可万年令偏偏无动于衷,百姓也面有饥色,他这个官当得好啊。”皇帝嘴上说的是万年令玩忽职守,其实暗地里是在责备左冯翊鲁旭不会统筹。

    鲁旭是扶风平陵人,家世二千石,传习鲁诗,其祖鲁恭官至三公,与马日磾等扶风大家走得很近。当年随朝廷西入长安,官拜太仆,后来王允倒台,其安排在三辅的党羽左冯翊宋翼和右扶风王宏也被牵连入狱。皇帝当时手上没有合适的亲信去接替,又有李傕大敌当前,出于笼络、团结士人的需要以及作为对马日磾支持罢黜王允的交换和敢于背锅的酬劳,皇帝慷然接受了马日磾荐举的人选。

    其中北地人、傅燮的族人傅睿被征为右扶风,扶风人鲁旭也从太仆的位子上调任左冯翊。

    想起鲁旭的身份背景,荀攸心中一动,皇帝这会子不像是无心之举,倒像是有的放矢。经此一遭,等河东叛乱与袁氏勾结的罪名天下后,本来就强势的关西人必将借此机会彻底压过黄琬、杨氏,何况这时候还有一个声望隆重的古文经大儒郑玄来朝,太学也将掀起波澜。站在皇帝的角度来说,这不仅是出于平衡的需要,而且还是预备应对措施和反击的手段

    抓住吏治的把柄,让对手在太学的事上有所顾忌,至少不能闹得过分。

    荀攸思考过后,很快就知道自己该怎么说了,他没有接过皇帝这话,反而另起了一个题目:“前些天鲁公在觐见时说,左冯翊辖下十三县城,曾有三万七千余户,计十四万五千人但这都是以前盛时的数字。其实左冯翊几经羌乱灾祸,户口减损,就连万年县也只剩千余户,长公主的汤沐邑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了。”

    皇帝略一沉吟,读懂了对方的暗示:“是啊,这还是长公主的汤沐邑。”

    他别过头看着荀攸,轻声说道:“冯翊北边就是西河、上郡,羌胡炽盛,郡内也有大批羌人部族。得从别的地方迁些百姓过来充实地方才是,弘农参与叛乱的那些豪强和贼寇,上次尚书台商议的处置是就地归入屯田,我看还是得改一改,先迁三千户到万年县来。荀君以为如何?”

    这看上去是对弘农豪强的削弱,其实是对杨氏点到即止的敲打,在接下来,马日磾会彻底替代杨氏和关东士人,成为皇帝主要防范的对象。而且将弘农的大户百姓迁移到万年县,也未尝不是皇帝对日后实行迁豪的一个预热。

    荀攸自无不可,低声说道:“陛下睿鉴,只是迁移百姓,琐事繁多,稍有不好就会酿成民变,这万年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