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三十二章 飞吻
    齐王府,李佑的书房。

    萧乾在萧婉玉的陪同下,进了书房,他第一眼看到的东西,就令他很不满。

    别人书房的书架上,不管读不读书,都会摆上一大堆书装逼。李佑的书架上却摆着一堆零食。

    李佑让出自己的座位,殷勤地请老爷子上座,然后拿出一些点心摆在他的面前,说道

    “萧大人,民以食为天,这是我最近研制的食品,您尝尝这个。”

    萧乾一脸严肃,刚要义正言辞地讲一些老年人教育晚辈的话,萧婉玉拿起一块点心,送到了老人家的嘴边,亲昵地说道

    “爷爷,您尝尝吧,这点心绵软可口,十分好吃,您尝尝试试。”

    老爷子在来之前,就已经答应了孙女,要好好说话,孙女的举动无异于是在提醒他。

    萧乾无奈地接过点心,吃了几口,感觉还不错,脸色也开始平和下来了。

    共同分享,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比如香烟、零食等,能够增进人际之间的亲密感。此乃办公室文化的一大要诀。

    萧乾放下手中的点心,郑重地问道“殿下,你说的那些商人自愿捐款助学,确有其事?”

    李佑不做回答,对外面说道“叫赵靖书进来。”

    早已经等在外面的赵靖书应声进来了。他施礼说道“下官赵靖书见过仆射大人。”

    萧乾对他没有印象,问道“你是?”

    赵靖书说道“回仆射大人,下官是民生研究院农业处监正,原任泾阳县县令。”

    “嗯,有点印象。你在泾阳县搞得不错嘛,安置了很多流民,县里的赋税也有很大的增长。陕州刺史专门上过奏章,建议对你进行表彰。”萧乾点头说道。

    赵靖书连忙说道“下官不敢居功,这些都是殿下指点做的。”

    萧乾望了一眼李佑,对赵靖书说道“你说说情况吧。”

    赵靖书说道“是,仆射大人,下官接到现任泾阳县令的的邀请,专程回到泾阳县,和商人们举行了座谈,商人们都很支持官府的办学计划……”

    他详细汇报了和商人们座谈的结果。然后说道“泾阳县令已经得到了陕州刺史的批准,专门向尚书省递交了报告。这是副本。”

    说着,他递给了萧乾一份文牍。

    萧乾这些天没有上班,没有看到这份报告,李佑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份副本。

    萧乾看完后,盯着赵靖书说道“你确定没有对商人们施加压力?”

    赵靖书目光平和地迎着萧乾,肯定地说道“商人们完全处于自愿,下官绝无任何逼迫之举。”

    萧乾的脸色愈发的好了起来。

    李佑取出一份文牍,递给萧乾,说道“萧大人请看这份文牍。”

    萧乾接过文牍,打开后仔细看了一会儿,眼睛亮了起来,他问道“这些商人们在哪里,我要亲自询问。”

    知道萧乾要来,李佑已经派人通知了名单上的那些商人,很快他们就被叫了进来。

    萧乾说道“殿下,给老臣准备一间屋子,老臣要单独询问他们。”

    李佑笑道“萧大人,您就在这里问吧,我到外面去等候。”说着,就走了出去。

    到了附近的屋子里,早已经在等候消息的张宝贵和阴广浩,紧张地问道“怎么样,佑哥,谈通了吗?”

    李佑摇摇头说道“还不知道呢。这老爷子可是不好对付的。”

    三兄弟胡扯着打发时间,终于等到了白虎过来叫人,他说道“王爷,萧仆射请您过去。”

    李佑回到书房,萧老爷子瞪着他看了一会儿,起身说道“殿下,这件事老臣考虑考虑,回头再说吧,告辞了。”

    说完,站起身就走了。

    “哎,这老爷子,行不行你给个话儿啊!”李佑这个郁闷啊,心中暗道。

    李佑不敢逼迫老爷子,只好陪着笑脸说道“好,我送送您老。”

    萧乾冷冷地说道“不必了。”说完,在萧婉玉的陪伴下走了。

    李佑是个急脾气,这样的结果令他很难受。他狠狠地瞪了萧乾的背影一下,正想用目光揍他几下,却看到萧婉玉回过头来,冲着他嫣然一笑。

    “哇,搞定了!”李佑知道事情成了,心中兴奋不已,忍不住朝着萧婉玉做了一个飞吻的手势。

    萧婉玉不明白他啥意思,边走边琢磨,似乎明白点了,于是脸红了。又觉得不一定是,是自己想多了。于是,她也开始胡思乱想。

    望着萧乾消失的背影,李佑叫道“白虎备马,我要进宫!”

    两仪殿,李世民的书房。

    听完了李佑的汇报,李世民心中兴奋,赞道“好儿子,你又为朝廷解决了一件大事。好,很好。嗯,你跟我说说,你是怎么做通那两个老家伙的工作的。”

    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做通孔颖达和萧乾的工作呢?

    原来,李佑为了帮助李世民打破门阀氏族垄断人才的局面,向他建议了一个完整的系列计划。

    第一步,剑走偏锋。

    贞观初年,由于教育资源大部分掌握在门阀氏族手中,文官体系也主要掌握在他们手中。一旦李世民做出的决策不符合他们的意愿,他们就进行抵制。

    贞观2年,李世民为了提高朝廷运转的效率,决定裁撤一批无用官员,结果引起了文官集团的抵制。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贞观6年,李世民再次进行机构改革,结果引起了文官罢朝,整个朝政几乎陷于瘫痪。

    李世民找借口,处死了一名官员,杀鸡儆猴,仍然无济于事。最终,李世民做出了重大让步,实行了散官制度,这才平息了事态。

    散官就是朝廷将裁撤下来的官员,作为备用官员,只发基本工资,不担任朝廷中的职务,相当于体现提前退休。

    这样,机构是精简了一些,可是,朝廷也因此背上了额外供养一大批散官的包袱。

    而且,经过了这件事情,文官们对李世民更加警惕了,对于人才的控制也更加严密了。

    李世民大力提倡科举,可是经过科举选拔的人才数量有限,每三年一次录取的进士不过二十几人,明经录取的也不过百余人。对于泱泱大唐来说,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而且,唐初的启蒙教育,基本上是私学,私学基本上是控制在门阀氏族的手中,一般百姓根本就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可以说,离开了门阀氏族的人才,李世民手中几乎没人可用。

    李世民大力兴办官学,力图打破门阀氏族的垄断局面,可是限于财力和教师人才的制约,李世民只能慢慢地想办法。

    李佑经过研究,发现了一个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