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点头道:“对呀!其实这里面能操作的东西多着呢。不只是这十几万人做工能赚多少的事情,那些军户们的军田如今都荒废了不少,同样能够变废为宝。”
城去年丰收的情况,作为岳父的张之极当然知道,所以自家的田地今年已经完全委托城来操办了。不过城也不是白帮忙,这个有合作协议。
这几年天下干旱少雨,崇祯十年仍然是大旱年,形势非常严峻,多地出现严重的旱情。河南、陕西、山西、南北直隶,甚至山东多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旱。
所以城所耕种的田地,都是要打田边井的,不光要打井,农田水利同样要搞。
这就是城的投入了,所以英国公府与城的农田合作协议,有出让土地产权的条款,即城所占产权为四成。
英国公府派出了数名有经验的管事到城,搞了一番调查研究,最后接受了这份协议。
没办法,形势所迫呀!干旱太严重了,按城的搞法,旱田变良田,加上良种和化肥的投入,英国公府一算,仍然有往年近三倍的收成,所以这个协议就定下了。
英国公府是岳父家,条件放宽,其他家族也有来谈的,城要求的产权为六成,结果把人都吓跑了。
只有定国公府上拿出十万亩地来试水,不管怎么说,还有往年一倍的收成不是?
主要是城没有那么多精力来管理那么多农田,所以就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了。
良种和化肥是城的挥舞出去的大棒子,定价权在城,既不会让购买者吃亏,也不会让购买者获利太丰,因为城意在土地。
因为化肥还没有自产,所以只有物以稀为贵了,王越现在还无法惠及更多的百姓。
顺天府各地的军田何止千万亩,王越当然不可能与他们搞合作耕种了,城精力有限,那只是稀释勋亲田产的一种手段。
有点类似老蒋在湾湾搞土改的形式。
他更在意的是人力,建立工业需要大量得人力。即使将那些俘虏全部转换完毕,仍然需要不断吸收人力。
石景山一个钢铁厂,就需要工人几万人。煤矿、铁矿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铁路建设也快要上马了,铁路建设同样需要大量的人。
军户们被吸收为工人,土地必然闲置,这些土地城可以有选择地逐次承包。
军屯田不能私售,但是可以转租,而且是不用缴税的,但城可以象征性地缴税,当然不是缴给户部,而是让卫所军官、都督府和皇帝的內帑都有了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承包嘛,包着包着就是自己的了。不过这种事情也只有通过英国公来说,不能直接和崇祯提。
崇祯有多缺钱,张之极当然清楚,现在一提到银子,崇祯的眼睛都是红的。如果这种事情得到崇祯的默许,那完全可行。本来需要花银子的京营,现在能为他赚银子了,崇祯能不高兴吗?
那京营不名存实亡了吗?本来就名存实亡了!
张之极问道:“说说,怎么个章程?让本国公参详参详!”
其实就是把与原京营军官们的合作方式继续延伸,成立一家工程管理公司。
董事长是崇祯,总经理是英国公,股东就是中军都督府的其他勋亲,那些卫所的指挥使、京营的营务太监们就是分公司经理,基层军官们就是大小工程队长,或者叫包工头们。
城的许多基建工程项目,都可以和皇家工程管理公司合作,大的工程就总包给总公司,总公司再分包给分公司和工程队。工程队和分公司也可以自主与城承包业务,但需要每年向管理公司上缴定额的管理费用。
工程管理公司的组织构架,日常条例及如何运营,王越拿现代的内容修改定制的。由于这些大明本土人士从没接触过这样的东西,所以尽量简单明了,以后再慢慢添加。
张之极认真看着王越递给他的几份文件,除了工程公司的章程,还有城即将上马的工程目录和劳务报价,及以后承包军屯田的细则。
他最关心的是自己能赚多少,皇上能赚多少。王越所提供的清单,罗列清楚,一目了然。张之极看得眉开眼笑起来,这确实是变废为宝。
顺天府一千多万亩军屯田,如果城承包的话,每年的赋税上缴百分之五。
城的亩产接近大明平均亩产的六倍,这就相当于原来四五百万亩的产出了。本来这些田是不缴税的,跟崇祯和张之极一两银子的关系都没有,现在就有关系了。当然城要逐步吸纳,利益要逐步体现。
而工程管理公司的劳务输出,每年的收益也同样丰厚,城的工程量可不小,其中即将要上马的京津公路和铁路建设几乎就能把这些人力全部吸收。
只这两项工程,崇祯的內帑每年的收益就达到近五十万两,张之极也有近二十万两的收益,其他的中军都督府勋亲们,卫所指挥使、京营太监们、大小包工头们都有几万两到几千两不等的收入,可谓人人得利。
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城所付出的工人工钱与自己的所雇佣工人的工钱是相同的,各级官员能得利,那么工程管理公司工人实际所得收入要低于城工人两成到两成半。
没办法,谁叫你在体制内,无法自由选择工作呢。工薪的落差和对比,长期下去将来必然会产生矛盾,工人阶级一旦觉悟,必然引发革命,这是后话了,反正王越在此埋了颗雷。
为了保证这些工人的工作积极性,防止各级军官惯性的喝兵血,管理章程有着严格的规定,同时引入城民政处介入监督。城掌握着钱袋子,民政处会协同管理公司上级部门,对相关责任人和单位进行罚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