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十三章 【琼崖琼崖】
    “琼州?”

    “吉阳军?”

    当听到赵猎提出的新建议与新地点时,满堂跌眼镜——如果这时有眼镜的话。

    琼州,就是后世的海南岛。在宋代,这是个专门流配官员的蛮荒边鄙之地。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就曾流配琼管(琼州州城,今海口府城),对于此地,最熟悉的当数苏刘义了。

    苏刘义首先表示反对:“去岁秋冬,琼州尚在我手,元将阿里海牙攻掠琼州。琼州安抚使赵与珞率领谢明、谢富、冉安国、黄之杰诸义勇,在白沙口抵拒元军长达数月,使阿里海涯的舟师迟迟不得登陆。彼时若能登琼,与赵安抚使合兵一处,倒是大有可为。可恨州民诸獠,不识忠义,不恤国恩,竟发动叛乱,执赵安抚使献与元虏,致使五义士被车裂。蛮夷之地,毫无气节,罔顾恩义,实不足为肇基之地。”

    张世杰对这个横插一杠的宗室少年很不感冒,淡淡道:“眼下琼州全境尽入元虏之手,琼管城驻守着元军一个中万户府,想夺取谈何容易。孟备少年英锐,锐意进取是好的,只是须晓得知己知彼之道。”

    文天祥、杨亮节也认为此议不可取,这与他们“弃边荒而就大埠”的理论完全相反,不嗤之以鼻已经算给面子了。

    只有陈宜中听出其中另一层意思:“孟备方才言及吉阳军,似乎本相也有所耳闻,有番商传言乃坚城大埠……”

    杨亮节不以为然:“琼州一府三军,皆下等军州,公廨尚且寮舍,何来大埠?”

    “事世无绝对,有时就是那么奇怪,吉阳军城,就是坚城大埠。”赵猎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张图纸铺开,请诸臣近前观看。

    “这里是琼管,这里是万安军,这是昌化军,这是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猎指着一幅手绘的海南岛图,手指从北而南移动,侃侃而谈,“阿里海牙攻取琼管后,晓谕降万安、昌化、吉阳三军。也就是说,此三军乃不战而降,城池未遭破坏——事实上,昌化军城不过一军堡,万安军城不过一小城,皆板筑土夯,经年失修,俱坍塌矣。唯有吉阳军,乃用砖瓦包砌,周围一里余,计二百四十二丈,高一丈六尺……开东、西、南门。更有宁远“后河”绕流城北,河道长约八里,水源充足……”

    “怎可能!”杨亮节第一个叫出声来,其余诸臣皆失惊齐附。因为赵猎给出的数据实在太惊人了,一个地处海天一隅的下等军州,军民户不过几百,而且周围多为獠民,怎可能建这样一座坚城,更开凿河道八里,这得多大工程?在这海天极南角落,有必要有可能搞这样的大工程吗?

    赵猎对宋代或者说古代城池不了解,完全不明白诸臣为何如此吃惊。如果他了解宋朝的城池情况,只怕会比诸臣更惊异。

    宋之前华夏砖石砌城仅三31座,占所知城池4%左右。到宋,有据可查的城池为3八3座,其中砖石城为八4座,占1八%。两宋地方州军财力艰窘,许多官员反对筑城。甚至到明初之前,海南即使州县官署也常限于茅草房。筑城所费民力之巨,异常突出,何况吉阳这样与抗金、抗蒙毫无关系的最弱下等州军。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单面包砖与双面包砖,差别巨大,宋代很多砖城也只是向外迎敌一面的城墙包砖,内面依然是板筑。这样自然不耐豪雨。无论琼管也不过单面包砖、万安军、昌化军更是土夯小城,而吉阳军却是顶级配置——双面包砖。

    琼州四州军中,吉阳军最远僻、户最少、最贫穷,但配置却不在广南凭何一座坚城大埠之下。而且这情况连朝廷都不太清楚,以至放着一个豪城不驻,反而尽在南恩州(广崖)、宁都(历史上苏刘义所择之基地)这些地方打转转。岂非咄咄怪事?

    吉阳军这样一个横空出世的奇城,立刻引起群臣浓厚兴趣,首先就是要确认赵猎消息来源的准确性。

    “先声明,我事先对琼州的情况一无所知,这些资料,俱来自下面军民,而且经过反复考证,有些消息更是来自曾居于琼州的军属。我相信,这些东西,他们编不出来,也无必要,更不可能。所以,可信度很高。”赵猎明确消息来源,让群臣宽心之后,更进一步分析道,“眼下驻于琼管的是阿里海牙手下大将、琼州总管龙文貌。中万户府万户是阿里海牙长子忽失海牙,副万户是马成旺。管军五千余,其中精锐为一千‘北庭军’,另有两千汉军,两千新附军。整个琼州总兵力就这五千人,除主力驻守琼管外,还要分驻万安、昌化、吉阳诸军,以防御八番诸獠。根据种种情报显示,吉阳军驻军最多不过千人,分属汉军与新附军。若我避开琼管,以迅雷之势绕至吉阳,发动突袭,以王师对新附军的震慑力,有心算无备,当可速取此城,以为肇基之所……”

    最后,赵猎再次提醒:“我不知道吉阳军为何会有这样一座坚城,我宁愿把这看做是上苍赐与我大宋的一份厚礼。我希望大家静下心好好考虑,要不要把握这个机会——我要提醒在座诸君,我们没时间了。元军随时会来,晚走不如早走,早走早安全。”

    赵猎这个新提议太具诱惑力了。一座少见的坚城,符合文天祥、杨亮节的“圣后当居坚城大埠”的想法,只是地点偏远了点,但胜在安全。

    同时,吉阳军也符合张世杰、苏刘义想要的“寻一形胜之地筑基,一边屯兵积谷,一边与番人商贾”的主张。只是募集四方义勇,整军备战这方面受地偏人稀限制,怕有些难。

    群臣反复商讨,最后陈宜中一举拍板:“正如孟备所言,此乃上苍赐与我大宋的一份厚礼——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杨亮节也道:“事不宜迟,迟则生变。”

    于是群臣一齐上书,请皇太后下旨,攻取吉阳军,定都肇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