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和印刷术,除了印刷术尚未问世,其余的东西都已经被宋王偃捣鼓出来了。
似指南针这个东西,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便已经发明出来,只不过作用不大,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去有效地运用而已。
先秦时代中国的先人已经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认识,在探寻铁矿时常会遇到磁铁矿,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这些发现很早就被记载下来了。
《管子》的数篇中最早记载了这些发现“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铜。”其他古籍如《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磁石的吸铁特性很早就被人发现,《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铁,或引之也。”那时的人称“磁”为“慈”他们把磁石吸引铁看作慈母对子女的吸引。并认为“石是铁的母亲,但石有慈和不慈两种,慈爱的石头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头就不能吸引了。”
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宫中有一座门是用磁石做成,如果有人身穿盔甲,暗藏兵器,入宫行刺,就会被磁石门吸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学知识。
汉朝以前人们把磁石写做“慈石”,是慈爱石头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铁,那么是否还可以吸引其他金属呢?先民做了许多尝试,发现磁石不仅不能吸引金、银、铜等金属,也不能吸引砖瓦之类的物品。
西汉的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磁石只能吸引铁,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当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时,有时候互相吸引,有时候相互排斥。现在人们都知道磁体有两个极,一个称n极,一个称s极。同性极相互排斥,异性极相互吸引。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对这个现象还是能够察觉到的。
到了西汉,有一个名叫栾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这个性质做了两个棋子般的东西,通过调整两个棋子极性的相互位置,有时两个棋子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栾大称其为“斗棋”。他把这个新奇的玩意献给汉武帝,并当场演示。
汉武帝惊奇不已,龙心大悦,竟封栾大为“五利将军”。栾大利用磁石的性质,制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骗了汉武帝。
地球也是一个大磁体,它的两个极分别在接近地理南极和地理北极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体,可以自由转动时,就会因磁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指示南北。
这个道理古人不够明白,但这类现象他们很清楚。
宋王偃可谓是日理万机的一个大忙人,不过他这种脾性的人,特别讨厌安静的坐在御书房批改奏牍。现在群臣和各地官吏上的奏牍虽然已经不是竹简,但翻看那些密密麻麻的文书,对于宋王偃来说还是一种折磨的。
这不,在稍微批改了半个时辰的政务之后,宋王偃又做了甩手掌柜,将政务都留给太子恒处理,自己则带着邹衍、许行等人开始巡视朝歌附近的农田。
现在是公元前309年的秋季,金秋十月,地里的小麦也到了丰收的时节。
似宋王偃这般,不仅礼贤下士,还喜欢到处巡视,体察民情的君主实在少见。随着封建君主的愈发深入人心,过去崇尚古风的国君已经不再,大家都显得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一般,高坐在深宫中,不问世事。
据宋王偃所知,普天之下,能如他一般可以折节体察民情的,只有赵王雍和燕王职二人,其余的国君都是高高在上的。
宋王偃查访民间,首要的便是农事。古代中国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人们以农耕为生,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粮食。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站在高坡之上,放眼眺望着金色的四野,宋王偃倍感心旷神怡,一股久违的感觉涌上心头。
沿着田间小路在走着,宋王偃本着不扰民的想法,并没有要求农夫们向自己行礼,而是依次走动,看着一块又一块的麦地。
原本这些麦地里的米粟谷物生长得都差不多,大同小异的,没什么区别,不过在经过一块麦地的时候,宋王偃却看见了一片意想不到的景象,这片土地似乎比较肥沃,故而比周围的小麦长得要高一些,麦穗显得更多更为饱满一些。
“草民拜见王上!”看见宋王偃经过了自家的麦地,还驻足田垄上,那个正在收割麦子的农夫赶紧走了出来,向宋王偃行礼道。
宋王偃向着这个农夫垂询道“寡人走访这片民田,其地之小麦所生长大小几近相同,何以汝这一块麦地长出的谷物如此之饱满?如此丰收?这其中是否有门道?”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
这一块地方的水土应该都是差不多的,没有可能说这一块贫瘠,那一块肥沃的。
农夫当即拘谨地回答道“回禀王上。草民的这一块麦地确有门道。一日,草民在放牛之时,发现了牛的粪便下的杂草长的十分茂盛,便突发奇想,以鸡粪、牛粪和羊粪这些牲畜的粪便施于农田之上,这来年小麦果真长得如此之高,麦穗如此之饱满!”
“我们的这些土地是一样的,大家也都时常打理,清除杂草,但是草民因为用了牲畜之粪便而使得自家的麦地更为肥沃一些,故而地里的庄稼收获更为可观。”
闻言,宋王偃口呼“大善”。
“许行,依你看,这以牲畜的粪便作为养料,增产于田地可否?”
许行是农家出身,与邹衍(阴阳家)、苏秦(纵横家)、黄庸(道家)等人一样,都是诸子百家的各家之集大成者,宗师级别的人物,平日里为都内令丞,专门官吏这农桑之事。所以宋王偃有关于民生的事情询问许行,这是没错的。
许行听到这话,沉吟了半晌,说道“大王,的确可行。其实方才这位农夫所言不假,牲畜的粪便可以作为养料,焚烧之物亦可作为养料,但是这些东西并不多,即便大王将我宋国的部粪便和焚烧之物收集起来,此法只怕都很难在国上下推广。”
那农夫颔首道“是的,王上。这位大人所言极是。草民偶得其法,但是收集到的养料着实太少,草民有十几块这样的麦地,但是最后能施养料的,只有两块土地,其法只怕很难在国上下推广。”
“肥料,咱们需要肥料这种东西。”
宋王偃道“邹衍。”
“臣在!”
“你立即派人去科学院(商山学院),请诸位学者过来考察一番,看看能不能加一些东西,中和燃烧之物,还有牲畜之粪便,制作出一种养料,用于施肥土地。”
“诺!”
中国古代其实很早就有肥料的出现。
农业生产中种植业的发展离不开肥料。中国的农业已经有了一万年的悠久历史,古代称肥料为粪,施肥则成为粪田。
中国的农田施肥大约开始于殷商朝代,主要根据出土文物中当时已有罱河泥的木制工具以及殷商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屎、壅等字形记载,并有施肥可以增产的卜词。
到战国时期已经重视并强调农田施肥了。中国古代最多是利用动物粪便作为肥料,到战国和秦汉又利用腐熟人、畜粪尿、蚕粪、杂草、草木灰、豆萁、河泥、骨汁等。在汉朝已很重视养猪积肥。
《汜胜之书》已记述作物施基肥、种肥河特殊的溲种法。宋、元朝已开始使用石灰、石膏、硫磺、食盐、卤水等无机肥料。此时的农业书籍中已有粪壤篇各论,把肥料分为六大类。
到18世纪杨灿又把肥料增为十类,施肥技术上提出了”时宜、土宜和物宜”的观点。在欧洲国家,整个中世纪经济发展很慢,农业技术停滞不前,如在《马耕农业》一书中提到,耕作碎土的作用是使土壤成为极细颗粒便于进入作物根系的小口。
当时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土壤供给作物的营养物质是”精”和”油”。燃素学说在中世纪后期也盛行一时。
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国家中有人开始探素植物营养理论,在燃素学说之后出现了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土壤腐殖质是农作物营养的唯一来源。
宋王偃创建科学院,网罗天下各行各业的人才为我所用,现在,正是发挥他们的本事的时候、
最快更新,阅读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