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争问道:“那隆武帝呢?”
“城破时,与皇后等一起被俘。”
“广州城破之时,张将军在何处?”
“末将受隆武帝委派,与郑森前往金门周边募兵。”
“黄道周呢?”
“黄相在清军入广州时,临时募集起一万八千余众,出城御敌。不想被他那已降清军的学生出卖,被清军诱捕,其部随即溃散。”
吴争不胜唏嘘,这老头与钱肃乐如出一辙,二人皆有经国之才,对明室的忠诚,更是不容置疑。
可偏偏各为其主,所谋划的,合不到一处,可惜、可叹。
培养一个官员,特别是重臣,着实不易,这只有上位者才有的深切感受。
“永历帝呢?”
“清军兵临肇庆,永历帝便弃城而逃,先至梧州。听闻肇庆失守,便逃往桂林。之后,末将已经与郑森分开,渡海北上,便再没有得到任何消息了。”
“我留给你了二百人,为何仅十一人回来?”
张名振怒道:“郑森无耻,我与他分开时,他虽未阻拦,可强留我部士兵,仅让我带走十一亲卫。”
吴争诧异道:“你与他一同募兵,麾下应该有人才是,加上我留给你的二百人,足以应付郑森,又为何会被他强行留下?”
张名振道:“金门一带,就是个海盗窝,所能招募到的十有,皆是郑森父亲郑芝龙旧部。这些人早已匪性难改,平日结群鱼肉乡里,此时,哪还会听从末将号令?”
吴争的脸色变得异常凝重。
自己去福建这一步棋,有了非常严重的后遗症。
那就是随着福建、广州战事的延长,多铎没有按历史返回北方,参与对西北义军残部的进攻。
那么,郑芝龙也没有被博洛软禁,押解顺天府。
这就造成了郑森对金门一带的影响力减弱,郑芝龙毕竟是老上司。
张名振要北返,身边的二百人被郑成功扣下,这事吴争倒不以为然。
时局艰难之际,身边无可用之人,换作吴争,也会这么做,这无可指责。
吴争担心的是,郑芝龙没有被押往北方,郑成功还能不能如历史中一样,反清至死。
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江南能生生挡住清军南下,最大的依仗,就是清军没有水师,而清廷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点。
如果郑成功也投了清,那么,清军就有了可以进攻义兴朝的水师。
吴争脑海里出现了郑成功的影子,他愿意选择相信郑成功。
吴争没得选择。
既然可以去相信最坏的,为何不去相信最好的呢?
信任,来自于记忆中的历史,但更重要的是,吴争也只能去选择相信,不得不去信,不信,也没有任何办法。
因为到此时,多铎还没有撕破停战条约,由宁波向绍兴府发起进攻,反而将前锋从余姚撤回宁波,这就说明了,多铎没有把握。
至于停战条约,吴争相信,在多铎的眼中,想得和自己一样,那就是一页,废纸!
不过,吴争依旧是问了,“张将军以为,郑森会投敌吗?”
张名振惊讶地看了吴争一眼,然后道:“虽说郑森无耻,但末将绝不认为他会投敌。”
“哦,为何?他亲生父亲还在多铎手上。”
“末将与他共处近两月,对他抗清之心,还是认同的。”
吴争心里暗暗松了口气,他更愿意选择相信张名振。
“若镇国公不弃,末将愿余生仅效忠镇国公。”
吴争有些惊讶,“张将军这是为何?”
张名振突然单膝下跪,激动地道:“明室之中再无明主,大明亡得不冤。到了如此危险时局,三帝还在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敢问国公,这国焉能不亡?末将原本有心效忠明室,复兴大明,可南边两个多月,让末将已经心死。这才与郑森分开,前来投效镇国公。”
吴争是高兴的,他确实盼望着张名振回来。
他需要象张名振这样的水师老手去为他训练出一支水师精锐。
王朝先也是老手。
可吴争更愿意相信的,是张名振。
“张将军或许还不知道,前朝皇太子已经回归朝廷,且已经在十天前登基为帝,如今已经是义兴朝了。”
“什么?”张名振闻言明显一愕。
吴争微笑道:“若将军要北返入京为官,吴争绝不阻拦。”
张名振犹豫了一会,咬牙道:“一个不到及冠之年的孩子而已,大厦已倾,三年未曾露面,不思复兴、苟于世……末将不识前朝太子,也不识当今皇帝,末将只识镇国公,还请镇国公收留末将。”
吴争大喜,伸手搀扶道:“能得张将军,吴争如虎添翼。我正日夜为将军担忧,盼着将军能安然回来。”
张名振顺势起身道:“敢问镇国公,末将还能回舟山水师吗?”
吴争微笑道:“怎么,心中还记挂着舟山水师?”
张名振道:“当日受张公所派,隐入舟山水师,水师中有不少末将心腹之人……。”
吴争呵呵笑道:“张公也在杭州府,如今他是大将军府麾下都指挥使,辖制本公治下三府兵马。你若想见,我可派人去传他来此。”
张名振先是震惊,而后大喜道:“不,不,末将应当自己前往拜见张公。”
吴争笑道:“也罢,你的差事,就等见过张公之后,你我再商议吧。”
“是。”
吴争想了想道:“也罢,你替我转告张公,就说明日请他随我,去松江府一行……你也同去。”
“喏。”
……。
长江口门,东沙、西沙由来以久。
唐神龙年间,建崇明镇于西沙,想来这应该是崇明岛名字的由来吧。
时絮荏苒,大浪淘沙。
两个小沙洲不断地顺江水下移,下涨上坍,于宋朝时已在西沙西北面出现了另一个小沙洲——姚刘沙,于是被世人合称为三沙。
西沙面积最大,岛上人口有一千八百余户。
“沙兵”,戚继光抗倭的那个年代,当地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抗击倭寇,作战勇猛,屡有胜绩,被世人称为“沙兵”,可知岛上“土著”之悍勇。于是,由当地沙民征募百成的一支二百人的民团形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