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王建安问,杨抚琴直接说明来意,她过来就是为了让唐瑜进村小学的事情。因为对唐瑜的观感不好,她说话也不客气,只听杨抚琴说道:“这事也怪我们,那天发生的事情太多,家里只顾着珠珠的身体了,要不是今天唐知青过去,我们还记不起来呢。”
杨珠珠坐在一边偷笑,她娘真会说话,这不是明摆着说唐瑜是去要好处的么。
王建安听了这话,脸色也不好看。唐瑜这个知青他有些印象,干个活都磨磨唧唧的,不过考虑到人家是城里来的,没干过农活,他只能忍着。可不代表他心里就不反感。而且这几天唐瑜也没去上工,农忙期间,除了杨抚琴住在了镇上,村里谁不是在上工,就是老人和孩子也都在剥玉米呢。
王建安坐上这个村支书就想把村长管理好,让大家伙过上好日子。虽然现在读书人都被批成了‘臭老九’,可在他的心里还是对读书人敬重的。因此也格外看中孩子的教育。唐瑜这样的人品,他实在是不放心让人去学校,万一教坏了学生怎么办。
他想都不想的拒绝了。
杨珠珠说道:“支书求您就答应吧,您要是不答应人家就要进护田队了。当教师她好歹有个高中学历,能教书育人,可是护田队那地方?而且您也知道我爷爷的为人,当初为了我们都不肯用那个免试的名额,要是用在唐瑜身上,那他的良心能安稳吗?我爷爷马上八十岁的老人了,临老临老,总不能晚节不保吧。说来这事都怨我,就当我求您了成吗?”
她承认她就是故意的,村里都知道支书媳妇是个大嘴巴,最爱说些八卦,这事如果让她往外一说,她就不信唐瑜能进了护田队。
果然,支书媳妇惊叫道:“什么玩意儿?咋地她还想进护田队?”
杨抚琴横了杨珠珠一眼,不好意思的点点头说道:“她不知道打哪儿听说我家珠珠要进护田队,这不就找过来了。可是,你说她跟我家珠珠能一样,吗?先不说我家老三就在护田队,姐弟俩能相互照应.就说这护田队是闹着玩的吗她一个姑娘家,又不会功夫,万一出点啥事怎么办?所以我就给拒绝了。不过,不管怎么说那天她给我家送过信儿,我家承她的情,所以我就想着过来问问,看看咱学校还缺人不?”
支书媳妇听了这话连连点头,谁说不是呢。杨老爷子什么脾气谁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都要靠自己去拼,更何况是个外人。而且这个唐知青也太不像话了,梁山镇的人都知道杨家不论男女,那都要学功夫的,杨珠珠功夫如何她是不知道,但好歹人家会啊。你唐知青会个啥?
哦,就因为你给人家传了信儿就要威胁人家给你开后门?哪门子道理。
要是这样就能开后门,她也想去啊,她娘家还有个弟弟呢。
当然,这话并不是说她赞成杨珠珠去,只不过她不傻,人家当娘的都不在意,她顶多背后说几句,当面是不会露出什么的。
杨家母女俩一唱一和,王建安更是不会让唐瑜去做教师了。他记得知青点还有个姓苏的女知青不错,这人虽是初中毕业,干活也慢,但胜在人踏实肯干。嗯,他决定了,就把这个名额给苏知青。
订下了这事,王建安又说了下今年护田队的事,也是侧面打听一下杨老爷子对何家坳的态度。他可是知道的,镇长对老爷子看中,老爷子的话虽不至于影响他的地位,可说不定会让镇长对何家坳留下不好的印象。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杨抚琴笑道:“支书放心,何老二是何老二,何家坳是何家坳,我爹能分得清。况且咱何家坳的人也不是都像何老二那样,也有不少人帮过我的。春梅哪年不给我拿个锄头递个篮子的,这支书媳妇都带头了,其他人还用说。”
第27章
支书媳妇李春梅听了这话哈哈大笑, 不亏是杨老爷子的闺女, 就是会说话。就冲着这一点, 她等会也得找人好好唠叨唠叨唐知青的事情。
目的达到了, 杨家母女俩相视一笑, 又客气的恭维几句, 这才出了房门往护田队成员住的小院走去。
护田队的小院坐落在梁山山脚下,处在何家坳村和木梁村的中间, 是一座两层的小楼房, 也是两个村唯一的一座楼房。整个小院占地约两亩, 除了正房的两层小楼, 东西还盖了七间侧房。东边其中一间作为厨房,一间餐厅,剩下五间是火炕。西边的七间则有两间是柴房,冬天用来储存柴火, 其他的也是火炕。
梁山镇地处偏北方,冬天的时候偏冷, 在这个没有暖气的时代, 大家都习惯睡火炕。往里面添上一把柴火,把炕烧的热乎乎的, 能暖和一晚上。而且小队成员都是大男人也没那么多讲究, 冬天都是两三个人挤在一起睡偏房, 其他时间则是睡在小楼上。
二层小楼每层都有十间房屋,房屋不大,也就是够放一张床一套桌椅, 上下都是一样的格局。
何家坳这里护田队的人少,楼房都住不完,他们就商量着把二层两间房作为工作用。楼房建的高,坐在屋里打开窗户就能看见大山深处,是个不错的地方。
至于其他大队,每个护田小队都有一座同样的楼房,这是镇上统一建造的。他们人数比何家坳多,楼房都不够住,自然也不能像何家坳这里一样还能弄个办公室出来。事实上,整个院子的房间都是事先算计好的,这座小楼前后总共三十多间房,除去厨房、餐厅、柴房,正好一人一间够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