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5页
    他越说越气,脸憋得涨紫,猛地一把推开谢华大步上前,“咣”一脚踹在谢琻胸口。谢琻往后踉跄了下,又再次垂下头跪好。
    “谢琻!谢让之!你——你好能耐啊!”谢父手指捣着他,看那样子恨不得把他脑袋戳出一个洞来,“我往日以为你骄纵一些,任性妄为,也就罢了。但——沈梒?!你哪儿来的胆子,啊?!早知道你会仗着自己的身份欺压寒门学子,我当时就该直接把你在夜壶里溺死!”
    “爹!”谢琻忍不住叫了声,“良青他也是愿意的!我们俩……是两心相许。”
    “两心——相许?”谢父怪声重复了一遍。
    他似听到了什么甚为难以理解的事,竟然失笑了出来:“你莫非是魔怔了不成?沈良青他堂堂状元,无论是相貌还是文采都是一等一的出众,当时皇上还想将公主许配给他……他是哪根筋搭错了跟你两心相许?你们两个大男人,又哪儿来的两心相许?!”
    谢琻脸上平淡的表情起伏了下,似是觉得谢父这番话也有些好笑。可那笑意却又很快淡了下去,却见他的眉峰微微一颤,唇角也抿了起来,竟露出了些许与谢父一般无二的茫然。
    “儿子……也不知道。”他低声道,“如您所说,我生性顽劣、不知天高地厚。这些年来,无论是与他在一起时还是分开之后,我常常扪心自问究竟为何能得他钟意,都找不到个答案……但正因如此,此生此世,我都不能再辜负他的一片情深。”
    谢父大震。他似此时才看明白,这并不是一个拙劣的玩笑,也不是谢琻用来搪塞婚事的借口。
    这是真的。
    自己的儿子……竟真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了。
    他一片茫然,往后退了两步,跌坐在了椅子里。谢华适时,忙给他手边又奉上了一杯热茶。
    “你们……”谢父脑子里简直是一团浆糊,万般思绪简直不知从何说起,一时间混乱道,“你们两个都是男人,还是朝中重臣!若是胡乱——不对乱搞也是不对——但你们这么郑重其事,旁人怎么容得下你们?这娶妻生子乃是人伦,你们罔顾人伦,圣贤书都读到哪里去了?……还有沈梒他都回乡了,你还在这等着,一往情深得演给谁看?”
    他简直是愁得五内焦灼。一会儿想自己怎么会生出个喜欢男人的逆子,一会儿想这事儿若是让外面人知道了该怎么办,一会儿又琢磨这两人现在一个天南一个地北也没什么以后了啊,自己儿子若是死犟着难道一辈子打光棍不成?
    谢华拼命给谢父顺着气儿,给谢琻递了个眼色,让他赶紧解释。
    “父亲不必担心世人看法。”谢琻垂眸道,“朝中大臣有多少知道的不确定,但圣上和太子,却是早已只晓的。”
    “皇、皇上?太子?”谢父大惊,“他们知道?他们没斥责你们——大逆不道,亵渎朝纲?!”
    “我二人虽有私情,但却皆是一般为国为民。皇上和太子都将我们的忠心看在眼里,皆知我们不是因私情而不顾大事的人,故而也都有心成全。”
    谢琻顿了顿,忽然俯身下去,重重地给谢父磕了个头,沉声道,“儿子不才,愿将此身此心许国,上护国泰民安,下守谢氏门风。毕生再无其他所求,唯有这一个愿望……恳请父亲成全我们二人。”
    谢父呆呆坐着,也不知是因谢琻这番誓言而震惊,还是在因洪武帝太子早已知道而震惊。
    半晌,他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迟迟道:“可沈梒他早已返乡,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返京城……南北两隔,数年数月也不过是须臾之间……你们——你以后……又作何打算?”
    谢琻垂头,闭了闭眼睛。
    等待若涉水而行。他不知水有多深、江有多宽,此刻他虽还踩着泥泞的水底,蹒跚地向前行去,但或许是下一瞬,他便会一个踩空,而窒息在这湍急冰冷的时光长河之中。
    可他又想起了他们最后一面的那个冬日。
    在简陋残破的庐舍之中,沈梒静静地望着他。那时他们已经经历过了许多,有极怒、有背叛、有失望、有悲伤,可奇异的是这些大悲大喜的过往却都未在这人的面孔上留下任何岁月的痕迹。当他们二人四目相对,他看到的却依稀还是数年之前在杏园之中、探花宴上,那个倚花而笑、风流从容,与他一争魁首的少年。
    那时他饮着金华酒,穿过人群看到了他的背影。自此打马飞花春逝去,经年流转昏晓辞。可他却如永远沉醉在那个初遇的春日,再不会醒来。
    沈梒说,“花不尽,月无穷。此生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而他……
    他深深地俯下身去,低声道:“只知身在情长在。青山不换面,绿水仍长流。”
    第77章 后狼
    洪武三十一年的十一月廿九,洪武帝崩。
    洪武帝缠绵病榻近两年之久,最终还是没有熬过这年的冬季。
    洪武帝崩时,召内阁大臣李陈辅、刘凌等人入内,叮嘱国事。又唤太子走近,温声勉励。一番话后,他已气若游丝,面如金纸,瞳孔微微扩散,唇边细语既不能闻。太子含泪一一应下洪武帝嘱托,终还是忍不住泪水长流。
    最终,在太子的悲声、百官的劝慰、后宫诸妃的抽泣中,丧钟长鸣,洪武帝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这位帝王早年继位之时,藩王方削,四方势力暗流涌动。新帝广纳良策,专注吏治,扶贫济寒,改革科举,提拔了不少出身寒门的有识之士。洪武帝当政的前十五年国力昌盛,国富民安,这段时间后被人成为“洪武中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