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等到朱标大婚之后,舒云要在确认了这个姑娘的品格能力之后,再看看应该将哪些事情交给她,而将来,内务府会如同秦汉时候的少府一样,担任更加重要的职责,所以,即便皇后有能力,但是如果私心太重的话,还是做不了这个的。
最重要的是,在另一条时间线的历史上,常氏虽说有孩子,却有着先天的不足,而朱允炆,却是侧妃吕氏所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不能指望常氏站在朱标这一方了。
哪怕现在民间识字率越来越高,女子受教育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但是,皇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可能真正做到一夫一妻,因此,这就很难确保下一任的皇帝是皇后所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让皇后没有太多的私心,坚决站在皇帝的立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在明朝的历史上,应该是因为后妃都是在民间选出来的缘故,这些后妃或许在某些方面具备着不错的品格,但是作为政治人物,几乎没一个是合格的,再有一帮简直可以说是愚蠢的外戚,这对皇帝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什么宦官擅权,外戚当权这种事情,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实际上,因为无论是宦官,还是外戚,他们的权力都来源于皇帝,没有皇帝,他们所谓的权势就像是泡沫一样,一戳就破,所以,他们天然是皇帝的帮手,用来制衡朝臣。明朝到了后期,朝堂上就是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皇帝能用好宦官的还好,还能够跟那些朝臣达成一定的平衡,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是用不好的,那就呵呵了,后期什么移宫案,红丸案怎么回事?稍微阴谋论一点,还是内外勾结的后果。
内务府如果落到无法掌控它的人手里,说不定回头就会脱离皇帝的控制,反而成为别人要挟皇室的工具了,所以,由不得舒云不谨慎。
而朱标呢,也不是什么傻白甜,在他了解到内务府的运作模式之后,他就明白,日后的皇帝,内务府是一定要攥在自己手里的,执掌内务府的,一定要是自己信任的人。
实际上,舒云已经琢磨着,从内务府中剥离出一部分出来,以后就交给日后的皇帝执掌,让他们可以利用内务府,历练出几个能干忠心的臣子出来。
像是如今内务府里头的官员,几乎没有科举出身的,大多数是当年曾经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或者是他们的后代,皇宫中的二十四衙门,实际上只是接触到了内务府的冰山一角而已。
朱标一想到内务府,就有点头大,朱标论起精力,是真有些不如朱元璋这个工作狂,在这一点上,朱棣的确是更像朱元璋一些。就算是这样,内务府的事情,朱元璋也是很少插手的,朱标琢磨着,自家老爹有自家老娘管着内务府,还整天忙得团团转,要是自个将来没个合适的人接手内务府的事情,那真是要累死了!想到这里,朱标是真觉得有些前途无亮。
实际上,舒云所谓的管着内务府,不过就是层层放权,互相监督而已,舒云自个其实只是做决策,然后呢,就是查看各个机要部门的汇总消息,真要是让她事无巨细,什么都管,早就累死了!
舒云也曾经劝说过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天生就是这个性子,他根本就不放心下面的臣子,所以什么都要自个过目,偏偏他又是个精力过人的,那种足以让后世的年轻人猝死的工作量,对于朱元璋来说,简直就像是CHUN药一样,反而让他更加精神十足!
朱标呢,倒是想要学着舒云一样放权,可惜的是,他上头有强势的老爹,下头呢,也没有太多忠心能干的人,这也是二把手的坏处了!从东汉的时候开始,皇太子的权力就开始缩水了,如果说,一开始的太子会有自个的班底,老皇帝过世,立马就能带着自己的班底顺利过渡,接掌朝政的话,等到了后来的时候,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是父子,是君臣,也是竞争者。太子的权力越来越小,原本应该作为太子班底的东宫詹士府,里头的成员到了后来,反而就像是变成了皇帝派出来监视太子的一样。
朱元璋是个掌控欲非常强烈的人,虽说他坚定的认为朱标就是他未来的继承人,并没有将朱标当做是自己的威胁,可是呢,他信不过下面的大臣啊!他总是担心朱标会被下面的人教坏了,哄骗了,因此,自己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也要求朱标这么做!
摊上这样的老爹,朱标还能怎么样呢?他也很绝望啊!为了不至于被老爹从二把手的位置上掀下去,也只能硬着头皮向一把手靠拢了!
朱标内心的复杂对于朱樨来说,是半点也体会不到的,很多人都觉得朱樨这个太子当得挺容易,毕竟早早就确定了继承人的位置,为此,还准备将其他有竞争力的儿子将来都送出去,到了这种情况,还有什么好说的,只要朱标不在原则性的问题上掉链子,那就是板上钉钉的二代目了!
朱樨这个年纪,更是理解不了朱标的许多无奈,因此,从朱标那里确认了内务府是个可以让她大展拳脚的好地方之后,她就急不可耐地去坤宁宫找舒云去了。
舒云一向很会统筹规划,将自个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朱标大婚,她该安排的事情都安排下去了,该谁负责的环节,谁就要负责任,哪个环节掉了链子,哪个环节承担!所以,到了舒云这里,她只需要看一看最后的成品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