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12页
    正儿八经通过农民起义还成功了的,还就是一个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呢,在起事过程之中,也是因为元廷对于汉人的压迫,杜绝了汉人精英分子的上升通道,所以,这些人最终抛弃了元廷,选择了那个时候是个泥腿子,却是积极向着知识分子靠拢的朱元璋。毕竟,元廷可以依靠蒙古人中的贵族治国,而改朝换代之后,不管皇帝是个什么样子,他们都是需要依靠士人治国的。
    所以呢,读书人多了,他们如果不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那么,他们就会是典型的不稳定因素。说不得,就像是宋朝的时候,有科举不得志的人跑去投奔辽国,投奔西夏一样,像是现在,要是那些读书人感觉自己得不到重视,一肚子的学问都没有用处,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投奔匈奴。
    因此呢,舒云便提出了科举,或者说,不是科举,而是公务员考试,直接从读书人中挑选基层公务员。
    汉室的政治制度其实跟后世是比较像的,比起其他时代来说,秦汉的时候,是做到了政令下乡的,不像是后来,政令压根只到县这个级别,其他的,就是依靠当地的士绅大族自制了。这也算是儒家的锅,儒家就喜欢搞这种宗族自治的勾当。而沿袭了秦法的汉律,本质上还是法家的思想,讲究的是大政府,对于基层也要又足够的控制力。
    如此呢,自然导致了其实汉室的官吏数量同样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因此,如今呢,完全可以通过简化版的公务员考试,从读书人中挑选出基层的官员出来,这些基层的官员呢,又需要设立监察机构,对他们进行监察,有本事的,自然可以晋升,没本事的,尸位素餐的,甚至是贪污腐败的,自然该让贤的让贤,该问罪的问罪,给后来人腾出空间来。
    总之,只要财政足够给力,那么,汉室完全可以利用公考的士子制造出一个庞大的官僚阶级出来。
    舒云呢,提出了这个公考的概念之后,朝堂上头为此争执了很长时间,汉室如今的官员选拔,压根没有一个成例,主要的官员呢,多半就是当年推翻秦朝,开辟新朝的功臣,其他的呢,自然就是这些功臣的手下,同乡,另外一些呢,就是各个学派举荐上来的人,在地方上名声越大,越容易受到举荐入朝为官。
    但是,后续就有些问题了,总不能以后朝廷的官职,还被这些群体垄断吧,所以呢,刘邦之前就积极鼓励地方上头举荐贤才,可惜效果并不好,如今如果可以通过考试,就能选拔出合适的人才来,刘邦自然是乐意的。
    既然舒云已经将这个选拔定位成了公务员考试,那么呢,自然不可能像是后来的科举一样,考什么诗词歌赋,还有什么比较务虚的策论之类的,公考选拔的是基层的小吏,而不是起步就是几百石的官员,那么,自然不可能考什么太难的东西,而且呢,录取率也不能太低,有了这样一个基调,很快,朝堂上头的官员一番商议之后,就想好了应该考什么了!
    首先要考的呢,自然是他们的知识水平,别的不说,总不能刚刚完成了扫盲,就跑过来考试吧,总得有点基础才行,另外呢,作为基层的官员,需要考的,就是基层可能会涉及到的律法,还有一些实际操作问题,比如说怎么收税,怎么征发徭役,难度高一点的,怎么搞基建,这些都会是考试内容。
    甚至,现有的官员也是需要考试的。实际上,现在地方上头的官员,有的还是秦朝的时候留下来的,另外呢,主要来源就是之前退伍的那些士卒,他们返回家乡之后,会被安排个地方上头的小吏做一做,而当地的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人家,也会给自家的子孙谋个小吏的位置。
    在这个时候,官吏什么的,并不能算是完全分开的,不像是后来,官员跟小吏几乎就是个完全没有交叉点的平行线。如今呢,从小吏升上去的官员,其实数量还是挺不少的,当然,他们升官也是有着天花板的,除非是立下什么大功,否则的话,一般也就是六百石左右也就到头了。
    因此呢,朝廷商议了一下之后,就决定对各地的官吏进行考核,考核三次不通过,对不起,你退位让贤吧!
    总之,刘邦从沛县回来之后,似乎整个大汉都充满了一个词,那就是考试。
    而在第一轮的考试结束的时候,刘盈也挑出了自己的太子妃。
    刘盈挑选的太子妃是河东人,姓周,家里就是寻常百姓,甚至还有点穷,倒不是因为不够老实肯干,而是因为家里好不容易授了田,然后呢,就接连遇上长辈生病去世,历来红白之事最是耗费钱财,别说是对于普通百姓了,便是寻常的官宦人家,操办一场丧事,也要被刮掉不少家底的。
    这一家子呢,算是比较孝顺的,老爹老娘活着的时候,没穿过什么好衣服,花过什么钱,总不能日后到了九泉之下,还得继续过这种穷苦的日子,因此呢,周家不得不卖了一部分的土地,然后给父母置办了全套的新衣服,打造了结实的棺木,还花钱请了个风水先生,将父母给葬了,另外呢,顺便还埋了几罐子铜钱下去,穷人家埋不起黄金,也只能弄点铜钱了。
    两桩丧事办完,原本算得上是小康之家的,如今也只能说是一般了,好在家里还算是勤快,男人农闲的时候就去作坊做工,积攒了几年之后,还凑了一笔钱,买了一台简单的织布机回来,让家里的女人纺纱织布,也能补贴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