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6页
    上林苑。
    “这是摄政王下令刺杀陛下的密信, 本该烧掉, 但小的怕死,于是留下来保命, 以备不时之需。”
    此话一出,所有人再次变了脸色。
    “如果诸位大人不信, 可以看看字迹, 这的确是摄政王的字迹,小的不会认错!”
    表面看,这就杜绝了别人假冒摄政王名义陷害他的可能,但事实真是如此么?
    小皇帝刚否定了刺客的身份, 刺客就拿出这么一个重磅炸弹, 炸得满朝文武都懵了。
    张太后笑了,“皇帝要不看看, 这封密信上写的什么?”
    “秦放, 别用手碰!”
    元霄及时阻止了秦放拿信的动作, 叫人取来两根筷子, 将那信夹起, 用筷子小心取出里面的信纸,抖开。
    上面就一行字:皇帝游上林苑,杀之!
    字字刺目,句句惊心, 所有人都变了脸色。
    若要说朝中熟悉师荼字迹的人,非冯彧和王文启莫属。两人上前辨认,这字迹,的确跟师荼的几乎一模一样。
    冯彧看师荼,这回是真的连他都被震惊了,若非他了解师荼,莫非当时他也在场,差点连他都要信了。
    “师荼,你该当何罪?!”张太后大发雌威。
    师荼看她,脸上毫无情绪可言,更不要说哪怕一点心慌意乱了。
    “太后莫非认为,我故意设计刺杀皇上,再在关键时刻跑去救驾,还让自己连受三处伤,处处伤口深可及骨,血流了三碗……”
    要不要这么夸张?冯彧幽幽看了一眼,这种时候着重提什么伤?师荼肯定是故意的。
    再看小皇帝,果然眼睛珠子全粘在师荼身上。
    伤势原来这么重的么?是自己疏忽了。
    朝臣们也看向师荼还包扎着的手,此刻白绫上还有新鲜的血渍。
    “是啊!摄政王为了阻止刺客,为了救皇上,在千钧一发之际,只能空手接白刃!若非为了救人,三个毛头小贼,哪有机会伤到他?”桓煊气愤得很,但口气又有些得意有些骄傲,这就是他们的王爷,悍勇无敌。
    连秦放也点点头,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若非摄政王及时出手,皇上和冯侍中,命危矣!”
    桓煊可能护摄政王说慌,但秦放是小皇帝的护卫,刺客又是他审理的,敢把那样的结果往上报,谁都不会怀疑他有私心。
    师荼只用眼角余光瞅着元霄,见她看着自己的伤露出担忧和愧疚,这才满意地继续说道:“伤都是小伤,姑且不论……”
    冯彧:小伤还特别提,还说什么深可及骨,说什么流了三碗血?
    再看某些朝臣那幅叹服的表情和某只小皇帝几近崇拜的眼神,冯彧很心梗。
    然而师荼大义得很,“我只问一问,在场的有哪位是觉得我很蠢,蠢得故意留下一个活口,还落下这样的把柄,等着人来兴师问罪?”
    “那、那是秦将军来得及时小人才侥幸活了下来!”
    “哦,是么?你是在质疑本王一脚踢不死人?要不再试一次?”
    刺客吓得一抖,是的,他能活着,的的确确是这位故意要留他一个活口的。
    众朝臣也发现了,刺客身上根本没受什么伤,师荼就算一脚踢不死人,还不能一脚踢断你一根骨头?你能站在这里,那就足够说明他脚下留情了。
    只是,朝臣们更知道,他们相信这些都没用,这次栽赃陷害本就是冲着师荼和玄风军来的,若不能将证据洗干净,这弑君的大帽必然会扣下来。
    “留你活命,只是因为你手头那些弓箭短刃,本王也很想知道,到底有谁竟然能在本王眼皮子底下栽赃陷害!”
    视线幽幽淡淡落到张太后身上,张太后没来由地一阵心虚,但面上却镇定得很。
    “师荼你不必狡辩,证据确凿,容不得你抵赖!”
    “哦,是么?”
    一道煞气在空气中迸裂,双方剑拔弩张,连勋卫府跟玄风军前锋营都有磨刀霍霍的架势,战事一触即发。
    元霄这才回了神,“太后,别急着问罪,这事儿还没完呢?”
    “没完?皇帝还想怎么查?人证物证俱在!刑部尚书,大理寺卿,京兆尹,你们来说说,按大齐律令,这足不足够定罪?”
    三人抹汗,但他们都很聪明地冲元霄拱手:“请陛下定夺!”
    今天的查证可是小皇帝亲自主持,他们有什么资格说话,何况,一个太后一个皇帝一个摄政王,他们之间争斗,他们就算是朝廷大员,也不够塞他们牙缝儿的啊,他们只想老老实实办案,掌管刑狱,或者维护一下上都秩序。
    元霄点点头,算你们识趣。
    “方才朕就在想,房间里的指纹的确是可以擦掉的,那哪里的指纹是擦不掉的?”扬扬手里筷子夹着的密信,她笑了,“这里的指纹就是擦不掉的,而且这封信还没别人碰过,这上面的指纹查出来,那才是真的容不得任何人抵赖。”
    众人皆惊,“这上面也有指纹?”
    “当然!众爱卿该知道,人手是会出汗的,尤其是在天热或者紧张的时候,汗尤其多。汗中不仅有盐分,还有人体油脂,而纸吸附汗渍油脂很强,即便现在看不到上面有什么印记,但只要用碘熏一下,印记就能出来。”
    张太后脸色骤变。
    “竟、竟然可以这样做的么?”刑部尚书等三人,掌管刑狱这么多年,第一次听说这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