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3页
    卫管家心知必定是出事儿了,心也不免提了起来,更加严肃的吩咐小厮小心伺候,但有不对的立即来报。
    卫昭又悄声吩咐卫放,叫他与府上护卫通通气,查一查那青年的动向。自己则又回到偏厅,将那礼盒拿走了。
    韩崇良一路跟着,心里早已转了一百八十道弯儿,他问长孙恪:“长孙大人怎么一眼就看出这是人皮人血?”
    长孙恪道:“习惯。”
    韩崇良便不再问了。这位可是鼎有名的活阎罗,他现在都忍不住怀疑南府的酷刑是不是就有活剥人皮。越想越是浑身发冷,免不得往卫昭身边凑了凑。虽然他立志成为大将军,吵吵着要纵横沙场。但他素日顶多好与人斗武,还从未杀过人,认真说起来,他真正见过死人那还是前俩月公审完颜鸿之时呢。
    “阿昭,今日卫祖母大寿,竟有人送上这等阴邪之物,这不是给人送晦气么,当真歹毒至极!”
    卫昭从得知这扇子乃人皮人血制成之时,便一直紧绷着脸,此时听韩崇良这么说,更是浑身冒寒气,脸色阴沉的吓人。
    韩崇良可从未见卫昭如此生气过,想要安慰又不知如何开口,只怕自己这张嘴越说越严重,索性也不吭声了。
    三人沉默着回到归云院,卫放也稍落后一步回来了。
    “少爷,小人到宴上打听了一下,那青年献礼之后便假意醉酒离开宴席,外面守门的小厮见着他离府往东去了,就在一刻钟前。小人请卫昀统领调人追捕,现下尚无消息。”
    长孙恪从盒中取出扇子,凝视许久,半响方才开口:“撤回侯府的人,此事我会留意。”
    卫昭想了想,朝卫放点点头。
    前院宾客喧哗,觥筹交错,直到夜深方才渐渐散去。卫老太君年纪大,到底精力不济,经不起折腾,早由徐嬷嬷搀着回西跨院歇下了。卫管家正指挥着一众小厮收拾东园。
    卫暄揉了揉僵硬的嘴角,道:“这一晚上逢人便笑,笑的脸都僵了。”
    卫淑华捶了捶发酸的腰,打了个哈欠:“那些后宅女眷们也不知吃什么长大的,一句话能绕出八十八道弯儿去,也不嫌累得慌。”
    卫晞听他兄妹二人说话,不免低声笑了笑。
    本来一脸困倦的卫淑华听见这声轻笑,立马眼睛一亮,神秘兮兮的跑到卫晞身边,笑眯眯道:“二哥,我见你同秦策公子相谈甚欢,巧了,我同秦筝小姐聊的也不错呢。”
    卫晞见她亮晶晶的双眼,便知她心中对那秦筝小姐是满意的,祖母想来也是这个意思。他困顿多年,本欲孤独终老。但家中长辈期盼,他又不忍再叫他们忧心。只是想到自己如今模样,未来又有未知定数,便不想连累别家女子。
    卫淑华见他半响不言语,以为他又像从前那样拒绝,心底暗暗叹了口气,面上却仍旧笑着:“二哥不必多想,婚姻之事强求不来,祖母从不过多干涉我们小辈,二哥若是不愿,祖母不会勉强的。”
    卫晞一脸疼爱的看着卫淑华:“你倒宽慰起二哥来了。罢了,祖母和大嫂一片心意,况且秦兄谈吐不凡,你又对秦小姐颇为赞赏。只要秦小姐不弃,我愿听从祖母安排。”
    卫淑华眸子倏地一亮,连连点头,小声道:“秦小姐仰慕二哥已久呢。”
    卫晞白皙的脸庞泛上一丝红晕,嗔道:“莫胡言,当心污了秦小姐名声。”
    卫淑华挤眉弄眼:“这还没定下呢,就维护上了……”
    卫晞抬手便给了她一个爆栗,卫淑华揉揉脑袋,调皮的朝他吐了下舌。正想与卫昭分享这等喜事,忽然发觉这一晚上都不见人,往常他可最爱凑热闹了。
    他四下看了看,见卫昭手里托着一个盒子,耷拉着脸往正厅这来,卫淑华忙起身,指着他手里的盒子道:“卫管家适才找这盒子都找疯了,什么时候叫你拿走了。”
    卫昭没说,只问:“爹呢?”
    卫暄靠着椅子都快睡着了,听卫昭问起,懒洋洋的抬手指了指东边:“书房呢。”
    卫昭转身便走,才走出一步又顿住脚步,觉得此事还是应该同家里人说开,免得不经意间被人算计了去。
    他又转回身,道:“大哥二哥,同我去书房找父亲吧。”余光见卫淑华瞪着他,便又添了一句:“二姐也去吧。”
    “什么事儿不能明天说。”卫暄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打了个长长的哈欠。
    自从被罢职后,为防上头猜疑,他连城郊飞虎营都很少去,顶多在府上演武场耍一耍。习惯日日操练兵马的卫暄冷不丁的闲下来,是哪哪儿都不痛快。
    卫儒正在书房看信。
    入夏不久,涪州的天便像是被人捅了个窟窿,雨水连绵不绝,其后连降几场暴雨,致使渭水水位上涨。长史张之信察觉情况不对,建议府尹□□向朝廷递折子。
    涪州一带多雨,每年雨季都会发生水位上涨之事,□□起初并不在意。岂料雨势浩大,丝毫没有放晴的意思,张之信一再催促,称涪陵堰坚持不住了。
    张之信任涪州长史不过半年时间,□□却已在任五年整。张之信不知涪陵堰的事儿,他可是心里门儿清。涪陵堰有多重要他不是不知,这几日更是跑断了腿,眼见情况越来越严重,只得向朝廷上表。
    涪陵堰是渭水中段一处十分重要的堰口,户部每年都拨款修缮涪陵堰。李淮登基之初,甚至还专门拨款加固涪陵堰工程。只因渭南一带土地肥沃,朝廷每年征收的税粮,十之三四皆出自渭南,涪陵堰的重要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