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页
    霜儿如数家珍般地讲完车夫打听到的消息,完了还顾自感叹几句。
    “确实没猜到,竟然还是个童生,这个月的月银给你加三成。”钱小乔原以为是什么书香世家的小姐,或是觉得有趣,才在外面给人写对子。
    没想到自己只猜对了那人是个女子,其余的都猜错了。本朝自设立女户起,还尚未有女子通过科举为官,甚至连她自己也只当所谓的允许女子参加科举、入朝为官,只是说说而已。
    没想到真的有女子会如此,钱小乔摸了摸手腕上的玉镯子,心里隐隐升起一股期待,或许来年的县试、乃至今后的府试、会试,都能看到女子的身影。这样她在外行商,便能显得更理所当然,而那些个缚住女子、带有偏见的、不合理的规矩也终有一日会消失殆尽。
    在将来,也会有更多的女子挣脱桎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锁在深闺后院,一辈子都为了夫君和孩子活着,却独独没有为自己活过。
    江家村,江三言将新的身份文牒拿出来,然后一笔一划的将江小丫的新名字写下来:江攸宁。
    “姐姐,这是我的名字吗?”江小丫看着纸上的三个字,第一个字念江,是她们的姓,她认识,第二个和第三个她就不认识了。
    江三言心里一酸,她往日只顾着学习,想着考上秀才、考上举人,就可以给妹妹创造富足的生活,却忘了教江小丫读书识字,乃至做人的道理。
    “第二个字念yōu,第三个字念níng,江攸宁。待会写自己的名字后,姐姐再教你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好吗?”
    “姐姐,我不喜欢读书识字,就只学习写自己的名字行吗?”江小丫眼珠转了转,想起大伯娘和村里人说的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像姐姐这样抛头露面去读书,是找不到婆家的。
    她不想像姐姐这样整日刻苦读书,考上童生也只有一碗鸡肉,辛苦那么多年,最后连婆家都找不到。
    大伯娘一个字都不识得,还不是嫁给了大伯这样厉害的秀才,每天都有肉吃,穿干净的衣服,还不用下地干活,她长大后要和大伯娘一样,找一个像大伯一样的秀才。
    然而这一番想法在九岁的孩子心里转了几转却不敢说出来,江小丫不傻,反而还很聪明,自打记事以来,她就没见过爹娘,所有的照料都来自姐姐,所以她不能说姐姐读书是错的。
    “小丫听话,姐姐不催你,你每日就识两个字,记两个数,等到后面再决定学与不学如何?”江三言不知道平日里被她忽视的妹妹都在想些什么,她只知道读书识字是个渐入佳境的事,等你学到了,才知道它的好。
    ※※※※※※※※※※※※※※※※※※※※
    本章没有目标,不敢啦不敢啦……早睡呀~(改个错字,不是伪更哦)
    第3章
    江小丫在一旁练习写自己的名字,江三言便在一旁默写经文。
    一般童生考试中,像围绕经义所出的的问答题一般是三十道,但到了秀才考试,也就是县试的时候,这类题目一般会提升至五十道,此类题谓之默义,主要是考察考生的知识量,你要背的多,且明白释义,才能考好这一场。
    百钺科举考试除了最基本的墨义之外还有帖经、策问、诗赋,一共四场,帖经相当于现代的填空题,与墨义一样主要是考察基础知识的储备。
    这两场对于江三言来说是最简单的,肯下功夫,就能有结果。可剩下的两场,就不是依靠简单的努力了。
    策问大多是考校学生对于当今一些政事、民生的见解和对策,涉及面甚广,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也更有实用性,不是死读书就能答好的。
    至于诗赋一道,除了苦读与天赋,还需要急智和巧思,与策问一样,都是江三言最欠缺的。
    思及此,她放下手中的书,记忆中那年的县试题目并不简单,后面那两场刚好都考到了她所准备的内容,因而才考中了。
    后来呢?她的运气好像都在那一场县试中用光了,府试屡屡不中,最后蹉跎了岁月,没有保护好妹妹,还丢了自己的性命。
    手掌无意识的紧握成拳,江三言在脑海中思索着对策,她不知道重来一次题目会不会有改变,纵然没有改变,自己也不一定能答好,毕竟见识有限,尤其是对于政事一道,她可以说是知之甚少。
    而在江家村,江大伯用其一生也只得了一个秀才,并不能提供什么有用的帮助,江满正也是知晓这一点,所以早早就把儿子送进了县学,对于江三言这个侄女,从头到尾都不闻不问。
    县学中的夫子,大多是由中了举人、有了选官的资格,却因为名次靠后,财力和人脉不足等原因无法踏入官场的人来担任,虽没有大才,但教导秀才,传授府试经验确是绰绰有余的。
    江三言摸了摸书桌下抽屉里的钱袋,这里面有三两纹银余一百五十三文铜钱,连一年的束脩钱都不够。
    除非有人保举、推荐,或许能免去一部分束脩,但那都是针对天赋过人的学子而言,她勉强只能算刻苦,天资一般,便只有花银子这一条路了。
    翌日,江三言心里有了决断,一大早,她做好早饭,就匆匆去了县城。
    除了抄书之外,她有了新的机会,那就是江小风。此人在上品茶楼做伙计,因长相周正,被安排在门前迎客,两人本来不熟,但因着昨天那件事的契机,又有同族之谊,也算认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