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5页
    第二天晚渝在大竹排上放上青草把牛引上去运到了山里,然后张伯、二伯、王叔、水生和家里的少年全进山了,大家把牛套上犁开始犁地,月黄他们就跟在后面捡掉雏菊的根,然后散上苜蓿的种子。不过牛耕地的速度太慢了,晚渝有些怀念现代的拖拉机,这么多地最多两天就搞定了,看来家里还要买些牛才是呀。
    郭工头他们晚上就住在山洞里,各个洞口张伯他们已经给安上了大门,这些牛就留在洞口处,那儿盖了简易的牛棚。
    晚渝觉得家里的人手还是不够用,月黑他们白天要练武、学习,也帮不上什么忙。她把这些少年分成五组,一些留在山里一些留在家里,两个老头也被分成了两边,气得他们胡子都翘起来了。晚渝就安慰他们等过了忙季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又做了一些点心炸了鸡腿哄着他们,才把两个人安抚下来。但是到了吃饭时间他们不管是谁在那边都是回来吃的,有轻功真好,晚渝见这两个老头来去自如,真是羡慕极了。她练起武也更加努力,特别是对轻功都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两千多亩地,大家齐上阵二十多天才全部种完,晚渝还栽了十来亩白菘,建立两个大棚种上各种蔬菜,这两天苏老爹也被宁路忽悠来和他一起到湖里钓鱼。高木气急也没办法,带着少年们练完武就跑到这边。工地上的人就有了口福,时不时吃上新鲜的大鱼。剁椒鱼头、水煮鱼、烤鱼、酸菜鱼、冷锅鱼、椒盐鱼下巴hellip;hellip;。晚渝是变着法子做鱼给他们吃,吃得老哥几个整天乐呵呵的。
    家里这边也不闲着,天气渐渐有了凉意,田里的稻子已经快要成熟了,晚渝带着少年们抓紧时间把田里的红薯大豆绿豆收上来了,接着让长工栽上了白菘。地里的棉花也几乎摘光了,棉杆上只剩下一些小棉铃了,今年的棉花大丰收,家里每个人都有两床小被子,两床大被子。孙家媳妇和胖婶他们正为他们每人做两身棉衣了,即使是这样,家里棉花还有不少了。
    家里人多,收下的麦子仅仅够吃,大米都是从市场买的,平时家里都不怎么舍得吃。好在现在田里的稻子可以收了,再也不用委屈自己了,晚渝是个不会委屈自己的人。赚钱不就是享受的吗,地里收的东西一点不卖留着自己吃。明年田多吃不了再卖吧。
    这一天稻子正式开刀,家里的长工和月白他们全都忙着收割了。晚渝家的水稻长得特别好,村里人估计一亩地最少有八百多斤。往年的短工也来了,地里五十多个人一字排开收割非常壮观,村里人羡慕极了。这边还有人用牛车把割好的稻子往外搬,场上十二架脱粒机正不停忙着,打下的稻子黄澄澄、饱鼓鼓的十分喜人。
    一天半功夫,晚渝家的秋收就结束了,晒谷场上的花生已经起了被整成平整的场,晒着的稻子闪花了村里人的眼。村里人也忙着收自家田里的稻子了,二郎你们家里一亩收了多少斤呀?rdquo;一个老爹见到二郎家谷场上的稻子,忍不住抓起一把问。
    也不多,一亩地大约有九百斤吧。rdquo;二郎笑眯眯地说。
    什么,一亩地收了九百多斤?rdquo;老爹张大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边上的人也好不了,能不能有道闪电把自己劈了,坑爹呀,一亩地收了上千斤,竟然说没多少,那么自己家一亩地几百来斤怎么说。
    晚渝家的田比我们家收的还要多点了。rdquo;二郎又扔了一道闪电,大家都觉得自己被劈糊了。
    二郎,明年你教教我们种田吧。rdquo;村民们围着二郎眼神很火热,一亩地赶上人家两亩地的产量,中间的鱼塘还不算,那是多少银子呀。
    不是我不教大家藏私,而是我根本不会呀。家里种田都是听晚渝的,连这秧苗都是她发的。rdquo;二郎骄傲地说。
    这下大家都不说话了,是呀晚渝当时说是她在书上学的法子,自己当时还瞧不起人家了。现在大家懊悔地恨不得扇自己几巴掌,什么眼神呀,一个金娃娃在自己面前竟然没发现。
    晚渝正在田里指挥大家把肥施在田里,然后让牛犁地翻进田里,这只是底肥而已。等地翻好,还要施肥才能种上小麦,这样小麦不仅长得壮而且今后生病少,要施的肥也少。选用的种子也是晚渝筛选下来的,颗颗颗粒饱满,这样发芽率才高,长出的苗也健康。
    家里的脱粒机增加了六台,天成他们按照老价钱把它们放在各村出租了。
    晚渝又溜达到蔬菜大棚那边,地里的绿豆种的有些晚,结的豆子不是太好,晚渝无所谓,本来种这些绿豆就是为了改善土质,结不结豆子不重要。
    大棚晚上已经盖上油布,白天才揭开吸收阳光,菜苗都很健康,黄瓜苗已经上架了,韭菜郁郁葱葱极其茂盛,辣椒小苗水汪汪的,莴苣等长得也不错,看来等到春节时估计就能吃了。
    最后看看家里的养殖场,每处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丁一山和孙大壮两人正把鸭蛋装进桶里准备送进院子里。东家,这次蛋共有五千个,我们正准备送到院子里了。rdquo;晚渝拿起一个蛋,这些蛋沉甸甸的,个头很大蛋黄也大,吃肉产的蛋就是不一样呀。
    你们家里的稻子都收了吗?rdquo;作为大老板是应该关心员工生活的,晚渝做得很好。
    我们家田本来就不多都租给别人种了。rdquo;孙大壮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