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50页
    他没有说话,跨入宣室殿瞧见刘彻正在批阅奏折。
    “你来了。”
    “拜见陛下。”
    君臣二人对视着许久没说话。
    刘彻相貌变化非常大,身材高大仪表不凡,长相有六七分神似汉景帝,比起汉景帝更增添几份舍我其谁的霸气,威风凛凛生的一副威严皇帝的好相貌。
    曹时讶然无语,整整两年的时光,他只在长安城呆了一个多月,好不容易见到嫡长子曹襄,顺便让老婆卫君孺怀上孩子就出征南越,两年里只与皇帝也只见了几次面,时间久了两人都有些生疏了。
    他能感觉到天子变了很多,不仅仅是相貌更加成熟,个人气质和精神面貌都完全不同,两年前还是个稚嫩的少年天子,万事都离不开巩固大臣的尽心辅佐,现在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在依靠任何大臣的保驾护航,他已不是当年的雏鸟,而是只展翅翱翔的雄鹰,他是大汉帝国的皇帝。
    “姊夫。”
    曹时愕然抬起头。
    “一别经年,别来无恙。”刘彻靠在椅背上悠然说道:“我不知道你过的怎么样,这两年我的生活非常充实,这个帝国被我掌握在手中,我能感受到它蓬勃跃动的活力,我会不遗余力的推动全新的革新,在确保耕战军功爵不垮的基础上,把我的国家推向新的高峰。”
    “陛下是千古一帝,我曾经这么说过,现在仍会这么说,未来也永远会这么说。”
    刘彻笑而不语,他的目光比两年前更加深沉,他静静的坐着许久仰起头:“我采纳你的建议,迁徙荆蛮的人口已填到南越、闽越、东瓯三国,你的奏折里写的不充分,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是,其实讨伐南越的冬季是这样……”
    曹时滔滔不绝的说起来,南越国的计划只完成一半就被召回是个遗憾,打南越本来就是既定计划,很早之前与天子刘彻推演过,打下南越对于巩固南国边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安全不会再有问题,其次提供大量的生存空间。
    赵佗与他的交流说到他心坎里,大汉帝国疆土广阔无比,可比起大秦帝国鼎盛时期还是略有不足,好多次沙盘推算出领土面积,扣除南越、闽越、东瓯三国领土,再扣除西南夷、卫氏朝鲜、河西走廊的领土,大汉帝国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
    他曾是少府,调阅过大汉帝国的户籍,今年大汉人口突破3700万,其中7成以上居住在黄河两岸,往南渡过秦岭、淮河一线,往北靠近边郡一带人口稀少,两淮往南走只有30万人口郡比比皆是,而河东郡人口100万以上,关东的部分大郡人口都在100万以上,关中的内史郡天下第一,有570万人口。
    比起穿越前的时代,这点人口根本不算个事,然而在公元前可就不太相同的,土地与人口的矛盾构成帝国兴衰的主旋律,每个鼎盛帝国的初期都要经过人少地多的大治,到人口蓬勃增长时期进入所谓的鼎盛期,人口与土地的矛盾集中爆发,各代的中兴名臣为了让帝国的破车继续坚持下去穷其所能,但是没有人能绕开人口与土地矛盾。
    结果是无论怎样变法都是划分蛋糕的游戏,划分的结果是没有任何人会对新方案满意,旧的蛋糕分配制度大崩盘,新的蛋糕分配体系又陷入难产,贫民吃不饱穿不暖,代表广大富户利益的官僚们受损抵抗激烈,最终是以某次精心策划谋反,或者某个偶然的天灾引发的农民起义的形式解决矛盾。
    旧的帝国崩塌,人口在战乱、饥荒与瘟疫中死掉一半,新的帝国在废墟上完成自我救赎,重建新制度推行全新的蛋糕分配方案,然后重复上一个循环中经历的所有,继续完成崩盘与覆灭的整个过程,在这套玩法规则里,儒家只是利益集团为了划分蛋糕而借用的一层皮。
    儒家并不是原罪,但儒家可以对维护中央集权,换句话说是保护利益集团分配蛋糕权力有巨大作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天大的命题,儒家同时又捏着一张“与民争利”的王牌,逼迫皇帝必须走上一条要么明君,要么昏君的死胡同里无法自拔,以此确保每一次利益分割都不会被愚蠢的皇帝,或者更愚蠢的百姓们干涉。
    天子刘彻的眉毛一挑:“你还是放不下儒家。”
    曹时神色凛然:“臣不敢,儒家是百家中难得上好学问,臣觉得儒家的学说容易被伪君子假借名头肆意利用,打压儒家的本意并非对儒家有太大意见,只是对那些伪君子们的一种震慑,用震慑试图借着儒家的章句寻找压制皇权,压制相权,另立新体系的野心。”
    第230章 宣室对策
    刘彻沉默着,似乎在思考又像在审视着,没有像几年前那样兴奋的点头,他有自己的思想。
    “车骑将军说岔了,这与迁徙百姓实边似乎没有关系。”
    “关系很大,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简单的供需矛盾,当供应的粮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上的粮食第一时间买空,粮价会自然而然的增长,这与奸商投机倒把关系不大,这是市场的正常供需矛盾作出的忠实反映,我们解决供需矛盾只有两种办法,第一开源,第二节流。”
    曹时竖起两根手指,节流对市场的意义并不大,指望买粮的人省吃俭用日子过的像农民一样简朴是不可能的,有钱人不爱惜粮食造成奢侈浪费是很正常的行为,你吃的起山珍海味鱼翅鲍鱼,又怎么还会去吃煎饼卷大葱窝窝头配稀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