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33页
    而太平军的厉害,阮天义已经领教过了,而且他连命都差一点丢掉了,面对太平军。他有心理阴影啊。
    更重要的是,谅山的地理位置不利于防守,这里几乎是无险可守,一座孤零零的城墙矗立于平原上,从四面八方来的敌人都可以用任何方式进攻河内城。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以河内城做为依托抵抗太平军,恐怕不是利好,而是利空,河内就是背在守军身上的负担。而因为此,守军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身理上,那一定都将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如此说来,在这多重的不利因素之下,阮天义能守住河内吗。
    一切都很难说。
    当然,困守河内的阮天义此时也已经得知了太平军准备进攻河内的消息,他也做了周密的部署。至少在他的心目中,他已经将河内城打造成了铜墙铁壁。太平军如若攻城,那必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只不过,这是他自己的认为。
    而且,更绝的是,他已然备下了最后一招,用他的话来说。那才是他最终能够阻挡太平军攻进河内的杀手锏。
    这没有品的人准备在最后时刻用河内全城的百姓来帮他抵挡太平军,他心想啊,太平军不是一直标榜自己是仁义之师吗,那他就用百姓来与太平军作战,看看太平军如何做他的仁义之师。看看太平军如何敢进攻他的河内城。
    坦白地说,这一招够绝,够狠。
    还是那句话,阮天义啊,这人品真的不咋地。
    而时间过得很快,就在阮天义紧锣密鼓地做着对付太平军的美梦的时候,太平军的几十万大军已经进抵了河内城下。
    旌旗招展,军容盛壮,就连阮天义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太平军的确是虎狼之师,绝对不是他手下的这些南洋军能比的。
    而正因为此,他更是做好了驱百姓以抗太平军的准备,他也必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依现在的情况来看,如果单单想靠他手中的这三十万大军来抵挡太平军的进攻,恐怕难,而且很难!
    可是,不管怎么样,这第一波的战斗,他还是得依靠这三十万守军,毕竟只要有一丝机会能守住河内,阮天义就必须尽全部的努力,哪怕是拼光这三十万人,拼掉全城的百姓,他也是在所不惜,他更是已经做好了与太平军玉石俱焚的准备。
    别忘了,不仅阿基诺在这里下了很大的本钱,而阮天义自己则更甚,他的命都押这里了。
    所以,这一仗,他们输不起。
    不过,南洋军这边也有利好消息,那就是,太平军并不知道阮天义已经回到了河内城,他们可能会因此而看轻河内城的防守。
    而事实上,太平军一方是真的忽略了阮天义这个因素,他们也不认为阮天义会回到河内城,这可能是太平军一方的失策。
    但是,在黄旭等人看来,仅仅只是阮天义这个手下败将,恐怕难以影响整个大局,因为,双方的实力摆在那里,这并不是某一个人可以扭转的。
    而太平军在进抵河内城下之后,便安营扎寨,当天晚上则是美美地休息了一晚,第二天,精神焕发的太平军便开始朝河内城展开了攻击。
    这一次,主攻的是太平军第十一军团。
    实力超群的火器军团。
    这恐怕也是阮天义没有想到的,他虽然在情报中也得知太平军有这么一支实力强大的火器军团,但他没有见识过火器的威力,并不知道这样的火器军团会制造出怎样的威力,或者是说,他小看了太平军的火器军团给这场战斗所带来的影响。
    而小看火器军团,那是要付出代价的。
    第一轮进攻,是由第十一军团的炮群发起的。
    一门门大炮带着震天的巨吼喷射出一阵阵火舌,而在火舌的掩映下,嗖嗖而出的炮弹划过天际,如冰雹般呼啸着砸向河内的城头。
    而这非一般的场景已经将河内城头的南洋守军给吓呆了,他们甚至还未等完全反应过来,那一颗颗炮弹便已经他们的头顶上爆开了花。然后直接将南洋军轰了个稀巴烂。
    而那些在炮弹杀伤范围内的南洋人基本上都已变成了炮灰,他们可能连死都搞不明白这炮弹咋会有这么大的威力。
    可能他们甚至在想,太平军既然能弄出这种玩意儿,那还攻什么城,狂轰不就成了,轰烂对手。轰破城墙,那一切不就结束了吗?
    当然不是,这炮击可不是毫无止境的,一来,这炮弹贵,那轰出去的都是钱,而且是大把的钱,二来,这炮弹的产量也很有限。哪能把它当垃圾一样任意挥霍呢,咱太平军可不是败家子。
    所以啊,有些事情适可而止就行。
    而就在南洋守军被轰得七晕八素的时候,太平军的大炮的呼啸声突然停了下来,可是,这当然还没算完,没等这些南洋军的脑袋清醒过来,负责第二波次攻击的太平军已经呼喊着冲杀了过来。
    太平军的第一轮炮攻已经完成了。而第二波次的攻击则属于投弹手的进攻时间,这些投弹手将会朝河内的城头扔出大量的轰天雷。以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
    而在这样的打击下,河内人中最先清醒过来的还是阮天义,他大叫着已被轰得七晕八素的南洋军上城防守,以最大的可能挡住太平军的进攻。
    在阮天义督促下,那些已被吓破了胆的南洋军开始颤颤抖抖地上前,试图按照阮天义所说的。抵挡太平军的进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