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37页
    这也暂时符合罗昭云的利益,所以认真思考,起草了一部关于大华与吐蕃签订的合约的事,平等互助,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是互不讨伐,休战十年,不许相互侵入、自扰。
    二是建立通商城池,选择在吐蕃与大华边界间,双方共同出资,大华负责建造设计,吐蕃出部分劳动力,共同完成,城内贸易兽皮、粮食、海盐、兵器等等,商旅利润抽取一成做赋税,税收吐蕃与大华平分。
    三是吐蕃要为大华饲养战马,每年不低于两万匹,大华按照草原市价的八成来进行收购。
    四是大华在通商城邑中开设学堂,教授中原文字,以及四书五经,为草原传播文明和知识。
    五是通商城邑要有城主,负责管理城邑,包括建设、道路规划、宏观调控等,正城主必须是大华派往的官吏,副城主设立两人,吐蕃与大华各占一人。
    第六条、第七条……
    罗昭云把自己能想到的细节,都写入其中,看上去公平公正,吐蕃会很欣然答应,因为他们有了跟中原人学习的机会,而罗昭云目的却是用这种文化炮弹彻底同化吐蕃,然后利用为以后的统一西南,打好基础。
    试想如果在隋唐时期,能把吐蕃同化,交给吐蕃人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明智保身,中庸之道这些封建的思想,来腐蚀那些青海高原上的凶狼,温顺他们的性格,不再野蛮粗暴,不是没有文明和原始,或许数十年后,游牧部落那股四处杀伐抢夺,无规无矩的行为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退耕还林,圈地耕种,走上文艺道路,发展旅游业,把吐蕃之地早一些纳入中华版图。
    第0791章 大华学刊
    年关即将到来,大华的改革仍在进行中,朝廷机构有效地运作起来,三省六部以及文武百官各行其责,地方政务、军方整编、官员升调、安置流民、赋税征收、招募新军、监察机构都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和组建。
    与此同时,改版后的《关中周报》,以及首印的《大华学刊》也诞生了。
    罗昭云仔细翻阅这份朝廷权威性报纸,分有七八个版块,大部分按照现代报纸的样式和版面,分有若干专栏,新闻标题、特别报道、百姓生活、国家大事等,紧紧围绕朝廷中央周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宣传关中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对大华国君的事迹和功绩进行夸大宣传。
    同时把各地政绩,改革后取得的进展,以及中原地区百姓如何劳苦艰辛,边疆的敏感问题都有选择地报道出来,导向群众的思想。
    “非常好!”罗昭云看着报纸上的标题,大笑不止,上面写着的不是关中大丰收,无一百姓被饿死,就是清减赋税、安置流民等等,简直就是翻版的人民日报啊!
    罗昭云笑毕,对着御史台内史道:“传本王口谕,命新设的翰林院大量印刷,明日全关中城印刷发行,另外告诉翰林院的,可以在报纸上做些广告,为朝廷的一些作坊做宣传,生意更加火爆。”
    “陛下英明!”内史官一脸恭维拍着马屁。
    罗昭云放下报纸,拿起了第一期太学院的学术刊物,上面有理学、算学、力学、医理等各方面的知识,改变士子们完全苦读死书,只会做诗赋的导向,把一些小知识,小科普印在了学刊上,都是些表面的道理,却句句惊世骇俗,如世间存在万有引力,世人生活的空间不是天圆地方等等,逐渐改变世人的思想。
    审核过后,交由御史出宫传圣谕,准备印刷发行。
    两日后《关中周报》和《大华学刊》果真在王城市面上销售流通起来,关中王城内各大显赫家族、各行各业的商贾富贵和百姓佃农、酒肆茶坊、客栈车行等等三教九流人都在忙着购买周报,价格只有一贯钱,而学刊却较贵一些,毕竟能有兴趣读学术的人,也非是普通百姓家,要价在一两银子。
    “我大华重新安置的流民竟达上百万众……”
    “呀,函谷关以及被我军控制劳苦,防止中原乱军入关中!”
    “喔,河西走廊重启,元宵节时候,胡族商人即将大举前来长安贸易!”
    “还不止啊。”
    “那李唐,效仿刘武周,要称臣突厥,其心可诛!”
    一时间大城小巷,客栈、酒肆、青楼、商舍、作坊、豪门贵族……各个阶层都在争相购买报纸,了解着关中发生的大事,以及天下局势。
    ……
    这一日,罗昭云亲自接见了一位老将军,张镇周。
    这位老将军本是隋朝官吏,年轻时候任武将,参与过平陈战争,后来大隋到了太平盛世,他被任命了刺史,在地方政绩突出,非常善于安民,清正廉洁。
    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将军,军、政都精擅,若是放任在长安城卸甲归田,闲居下来就太浪费了。
    张镇周自己不愿意再领兵出战了,因为本已经卸任多年,被李渊降尊请他出山,结果兵败投降,感觉是自己晚节不保,有些耻辱,于是,自觉无脸面再出来。
    但是,大华皇帝盛邀,他托辞两次后,第三次使节上门,他只能硬着头皮来到皇宫面圣了。
    因为再不出来,他的家人都担惊受怕得不行,得罪皇帝陛下,很可能被满门抄斩,即便皇帝仁厚,不做计较,但他的族人想要进入仕途,也会千难万难,所以,张镇周在全家人的劝解下,终于还是入宫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