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23页
    还是可以四处看。
    余颖希望两个孩子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看到更远的地方。
    他们两个人要学会把自己眼光放大,拥有博大的胸怀,这样子的孩子会活得快乐些。
    而且,等我定居下来后,就可以请你们夫妻过来做客的,你们也算是有个地方散散心。余颖说。
    唐王妃一听,眼睛都亮了,对邀请十分感兴趣,这样挺好的。
    她想起来自己还没有出去过。
    作为一个女人,在闺中时要紧守规矩。
    这个社会根本就不允许闺中女儿出去浪一浪。
    等到出嫁后,又要生孩子。
    生下儿女后,要抚养孩子,就没有出去过。
    也好,等着找机会去看看妹妹就是。
    好!既然妹妹么说,我明白了,你打算去哪里?
    先去南方,那是海家的故乡,等到孩子长大后,可以去看看大海,看看高山,也可以去西南,去北方。
    北方?唐王妃有些吃惊地说。
    对!北方,即使那里有蛮族人,但不等于那里风光不好。
    阿姐,孩子们总是要长大,也许有一天他们会面对北方的铁蹄,在此之前,要知己知彼。余颖说。
    在大乾皇朝的北方,是蛮族人的地盘。
    当年开国皇帝带着人,把蛮族人赶出中原。
    但蛮族人依旧是占据北方肥美的草场。
    他们一直是在虎视眈眈。
    想要夺回繁华的中原。
    是大乾皇朝的大敌。
    这一点唐王妃也知道。
    才会如此惊讶,竟然想要到北方去。
    听了余颖的回答后,唐王妃点点头,因为蛮族的事情要注意一下。
    阿姐,你和王爷要多多锻炼身体,想要好好活着,可以不冒头,但绝对不能没有自保能力。余颖说。
    唐王妃连连点头,说:好的,那要是你到了地方,定居下来后,一定要写信回来。
    唐王夫妻在余颖南下后,帮着料理海家留在京城的产业,收益是专门存好。
    而镇南侯府的人,也终于知道海氏竟然成了唐王妃的义妹。
    海氏竟然离开了京城。
    这些人里一个个心里有鬼。
    看到有人给海氏撑腰,是懊恼的。
    想了一想,就没有去找余颖他们几个人。
    他们并没有知道皇帝还给了余颖一个县主的爵位。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海氏会有这种殊荣,这不可能的。
    大乾朝的郡主、县主,是可以非皇室中人。
    有些重臣的女儿,也会得到这种爵位。
    虽然不如前朝那么珍贵,但一般人也是拿不到。
    事情就这样过去,唐王夫妻连续接到余颖寄来的信件,知道海家买了一些田产,有好有坏。
    余颖是打算好好教那些佃户们种田,增加粮食产量。
    此外,她还开了一家蒙学。
    作为第一个上蒙学的南哥儿。
    余颖亲自教学。
    当然佃户家的孩子要是愿意跟着读书,也可以。
    余颖虽然穿越好多次,不能参加科举。
    但穿越过好多次古代后,对儒家典籍还是很了解的。
    在她的主持下,这个蒙学来念的人,越来越多。
    最后变成了私塾。
    甚至还有不少女孩也跟着念书。
    余颖鼓励女孩子念书。
    就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大人也可以读书。
    在她看来,一天认识一个字,也是一种进步。
    还别说,在余颖附近的人家,识字已经成为潮流。
    就算是没有纸张,余颖让他们用水在石头上练字,在沙石上练字。
    就是南哥儿也是如此,即使家里有钱,但还是不要太特殊。
    在这个时候,纸张是要花费不少钱的。
    就算是余颖给儿子用。
    但对其他孩子来说,就不行,必须减轻学生家的负担。
    好在因为余颖教他们种田很成功,让不少人知道读书识字有好处。
    有更多的人,慕名来到这个私塾。
    私塾出来的不少孩子,纷纷考中秀才。
    后来,海家私塾被改名为百味书院。
    原本的小镇经过发展,竟然成为一个县城。
    百味书院和那些老书院比,刚开始并不怎么太出名。
    来上学的人还太年轻,没有好的成绩拿出来。
    但书院占地的面积不少。
    教授君子六艺,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
    虽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门门精通,但最起码知道。
    令很多读书人最为惊喜的是,书院里的藏书阁里有不少藏书,有很多是孤本抄出来的。
    这多亏有唐王在,他四处帮着收罗,让书院的书籍追上老牌书院的藏书量。
    因为这个原因,陆续招来不少好老师。
    另外,余颖的县主身份也是让学院少了不少麻烦。
    大家都无视了这位创始人是女性的问题,好在余颖并不怎么管书院的事情。
    她专门聘请了人当书院的山长。
    当然要经过余颖的面试。
    她不希望这位山长是一心只言圣人言的人。
    说句不客气的话,人活在世上,以为只要按圣人言,就可以活得很好,那是做白日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