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29页
    曹珍给胤秅看得寒毛都炸了起来。
    他感觉自己就像是可怜的小兔子,被野兽给盯上了。
    为了找到安全感,曹珍靠胤礽更近了一些,就像是年幼时与太子殿下两只小鹌鹑互相取暖一样,现在待在太子殿下身边,他就觉得头上有人罩着,天塌下来有人顶着,就是那么安心。
    胤祉看书没有一个定性,看了一会儿,胤礽就让他安安静静去练写字去了。
    待大致看过藏书阁的资料,又与小美探讨了一番,胤礽正式确定了改善科举,摒弃八股文作战计划一二三个步骤。
    第一步,增开特别科,给更多专业性人才中进士的机会。
    第二步,逐步递减八股取士的在考分中所占据的比例,让它成为其中一科考试,从而减少八股取士的影响,为最终废除八股做准备。
    第三步,则是彻底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
    为什么考试只能用在选拔官员上?
    怎么人人的上升目标都成了做官呢?
    各行各业,哪一个不需要考试去选拔出精英之人啊?
    在胤礽的理想中,大清未来的学校将遍地开花,将科举融合于学校,从而在学校之中进行人才甄选,最终设立各行各业的“门槛”,这才是符合正确国情需要,能够为全国各行各业推送对应人才的办法。
    当然,这理想也是小美呈现并教授给胤礽看到的。
    在小美的资料中,健康有序发展的人才培养与选拔被称呼为“中考”与“高考”。
    选拔出来后就不是直接做官,而是进入这些人才的各自领域,发挥他们所长,却也不是死板限制,只要学子愿意花心思去学,成绩够好,自然能够考取到这些行业的“资格证”。
    这样一套理想中的运作体系,胤礽也就看看。
    就像是孔子在战国时向往“大同之世”,胤礽也向往着一个如小美诉说中的国家,只是向往,而不会将它代入现实。因为自古以来阶级分明的实际情况注定了小美所说的内容成为如同孔子设想“大同之世”那样的“空想”。
    小美也不是全没有帮助,至少它所带来的新鲜知识,让胤礽长了见识,参考价值很大。
    胤礽将自己所设的一年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计划……百年计划,一一写在日记本中珍藏起来,还让人去打造了一个盒子,用来装他写下的一本又一本日记,用那水火不侵的材质,将日记本完好无损地封存起来。
    待搞定了这些,胤礽蠢蠢欲动地向户部伸出了试探的小手。
    户部的两位尚书都向汗阿玛哭穷,这事儿他可没有忘记呢!
    户部管全国的账,朝廷财政拨款都靠他们来核算,任何一个其他部需要补款,也是他们负责。
    胤礽让陈梦球将他目前研究出来的粮食增产先呈上来了一部分,目前虽然没有研究出来更好的良种,但天然化肥的配方则研制出来了三种。
    其原材料除去鸟粪、畜粪、鱼骨外,还有果皮、植物等。
    然后胤礽上奏康熙,申请将已经验证有效的天然化肥投入生产,尽早用以种植粮食。
    他还提到:“大清的百姓家中有人,手里却没有多少土地,要想要粮食收成好,让朝廷收到更多的粮税,最好的方法是将之前的按照家中人头收税,改变为按照土地收税,也就是所谓的摊丁入亩。”
    这样地多的人多纳税,地少的人少纳税,地少的百姓再也不用因为“人头税”而不敢生孩子,大清人口又将迎来一大波增长。
    胤礽将诸多好处都在奏折上提到,这显然也是个好办法,但是这个方法的前提,必须得是盛世繁荣,国库有钱,唯有盛世之下,才会有赋税减少的情况。
    从原先的按照登记在册的户籍人口纳税,变成按照土地纳税,那得丈量全国土地,得重新统计,需要大量的会丈量、计算土地的人才,工作量大到一旦提出来,户部的两位尚书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程度。
    康熙揉了揉眉心,看胤礽写的奏折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折磨,因为他总能想到方方便便的解决办法,并且每一项都具有实际操作价值,可偏偏冒进而无顾忌,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从未想过会面临什么样的麻烦,又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麻烦。
    康熙将胤礽的奏折压下了,召他过来,语重心长地劝他:“‘治国如烹小鲜’,保成所提之事,一时半会儿没有个准备,就显得冒进而失了分寸。”
    胤礽眼睛一亮:“那若是现在做准备呢?”
    “早一点准备,就能早一点达到目标,汗阿玛,越是留着不做,日后隐患才会越大,户部若是缺人,不如多招一些精通此道之士来做准备呢?”
    康熙深思起来:保成所提之事,若在盛世推行,当可为之。
    “别以为朕不知道你想要做的是什么,”康熙暗含警告:“你若是又忘记了道德经中的话,不如将它去抄上一百遍。”
    胤礽笑着道:“汗阿玛,儿臣的研究所也缺人,研究所里,也不要那些只会写文章的文官来做事。而且儿臣听说您打算等拿回台湾后就开放海禁了,海禁一放,与外边的贸易往来就多,国家财富能够靠关税来积累,管理也要跟上不是,您总得招人的。”
    “哪一位官员在考科举的时候,不是将八股文当做‘敲门砖’在用?等考上了以后,他们才熟悉该做的事情,而之前将大时间耗费在培养人做文章来应试上,那太浪费了。儿臣在礼部待得越久,越是清晰明白这些,您批阅的奏折也没见有谁写八股文给您,那该有多枯燥宣教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