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到了胤禛那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眼神暗了暗,心中打定了主意。
“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朕还能逼迫你不成?天下人穷尽一生都求不到的位置摆在你眼前,你都不肯要,朕还不至于拿江山社稷开玩笑,明日就回朝会吧,朕会下旨,令你去督察院。”
康熙平淡地说完,在胤礽诧异的眼神下丢下一句话便离去。
“朕,如你所愿。”
胤礽怔了怔,惊喜来的太突然,可他半点没有感到喜悦,升起的却是对汗阿玛的愧疚之感。
小美普天同庆的欢呼。
【大朋友去督察院,是不是连监国都不用做了?太棒了,主线任务:不做皇帝(完成√)】胤礽并没有露出笑颜,心中五味杂全,反手就给了小美一个“禁言”。
次日朝会,朝臣与阿哥们见太子再次回归,而康熙再次回到朝会上,执掌回朝政。
朝臣们听见康熙将朝政大权握回手中,取消了太子此前不切实际提出来的废除科举之制的政令,接着又如同收拾烂摊子一般,将太子冒进之下所做下来的政令一一修改,原本闹成一锅粥的朝局有了康熙拨乱反正,不过一日就恢复了往日的祥和。
宰相们皆心知肚明:皇上能这么快收拾妥当朝政,是因太子小打小闹搞得阵势大了一些,看着唬人,一切只需要皇上出面,就可以恢复安宁。
为了让皇上回归朝堂,殿下实在用心良苦。
各部院大臣也渐渐回味过来太子此前看似行事仓促之下的用心,张英与熊赐履对视一眼,皆无可奈何。
殿下这玩笑开得太大,贸然废除科举制度的政令一下,虽是唬人的没有落到实际,却也触动了文人的神经,为了安天下文人的悠悠之口,皇上不得不责罚殿下。
他们打定主意,若是皇上下令责罚太子,就出言相劝,说一些好话来给皇帝递台阶,让太子不至于被罚地太惨。
康熙说道:“朕之疾病已然痊愈,如今可重掌朝政,太子无需继续监国。”
朝臣大喜,恭迎皇上回归。
康熙又道:“太子此前所行。实在寒了天下文人之心,如今朕欲给太子一个教训,暂夺太子参政之权。”
刚还大喜过望的朝臣脸色大变,纷纷出言为太子说好话。
“皇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太子殿下是牵挂您的身体,这才失去了分寸啊!”他是之前闹绝食被胤礽绑回部院干活的其中一人,就算被绑来干活,他似乎也没有对太子真正记恨在心。
“殿下仁德,有知错能改之心,并非听不进劝之人,以殿下以前的功劳,可以功过相抵,皇上给予殿下的惩罚是否太过严厉了?”这是文坛之中颇有名气的清流,与太子并无亲友关系,如今倒也站出来为太子说好话了。
“殿下所下达之令并未真正实施,也不曾造成实际损失,”这是坚决拥护八股取士之制的王士禛所言。
康熙惊讶的发现,之前闹了一通,朝臣们倒还维护太子,倒是不曾真的有人为此而记恨在心。
阿哥们也纷纷进言,希望汗阿玛从轻发落,唯独胤礽自己,神色如常,半点看不出即将受罚的异样。
胤礽温声道:“儿臣自知犯下过错,甘愿领罚。”
朝臣与阿哥们见太子与皇上一唱一和,闹不明白这其中的关键。
太傅们忧心忡忡,宰相们大骇,唯恐太子失去了皇上宠爱,纷纷上书进言:皇上!殿下虽有过错却罪不至此,殿下若有事,则朝局不稳啊!
康熙并未有回复,而是以实际动作夺走了太子的监国权,也拿走了他参政权力,将太子发配到了督察院,命其暂时领左副都御史之职。
朝臣们大惊失色,人心浮动之下,原先反对太子之人安耐不住,纷纷跳了出来。
而支持太子之人,到处奔波,只为了能令皇上回心转意。
几位在朝中声望不低的阿哥们各自都有了支持之人,其中以大阿哥本身在朝堂之上根基深厚,支持他的人最多。
也不知从几时起,“太子失宠了”这样的消息传遍了朝堂。
胤禔约束着自己人,气急败坏地去找胤礽打了一架,结果他发现,他一个做了将军的阿哥,竟然与太子在肉搏上打了个平手!
更可气的是,胤禔受伤了会疼,而太子身如钢铁,毫发无伤。
气得胤禔破口大骂:你就是故意把爷架在火架子上!
胤礽安抚着胤禔:“大哥别气,害,别气,孤没有要害你的意思,汗阿玛现在身体康健,又开始教导弘晳,朝政乱不了,乱不了的。”
胤禔不与他废话,而是去找了康熙表明自己的决心。
康熙坐在上座,低头将手中的圣旨亲笔写好,待圣旨晾干,示意胤禔前来查看。
胤禷一瞧,悄悄勾了勾唇。
说来也有趣,如今的督察院之中尽是太子的熟人,左都御史是他曾经在礼部祸害过的薩海,经过这些年的官职调任,薩海已然成了督察院的老大。
另一位御史名为丁思孔,治理地方有功,又曾参与喀尔喀蒙古的大开发,如今带着荣誉归来,在京城任职,待在督察院做一段时间之后他或许就会调任到部院做实事了。
帝王与太子之间的暗潮汹涌,朝臣们闹不明白,阿哥们也闹不明白,他们心怀忐忑,不敢问汗阿玛,于是前来找胤礽探听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