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的时间,连当年才三岁话都没说利索的窝头,如今都长成了……
呃,还是个小娃儿。
杨冬燕还挺犯愁的,原先在家里时,也就只有萝卜和土豆作为对照组。但问题是,萝卜和土豆原就是长得比较粗犷的,因为他们名为堂兄弟,实则是隔房的,就不是一个爷奶的。这俩长相都随他们的爷,典型的庄稼汉子模样。
窝头却是越长越像城里娃,还自带书生气质,就是瞅着不像是个少年郎,反而更像是半大孩子。
等到了庄子上,好家伙,这个小子也就比窝头大一岁,这就娶媳妇了?那个小子比窝头还小两岁呢,放在一起愣是衬得窝头像个弟弟。
瞅来瞅去的,杨冬燕将矛头对准了方氏。
“老话说,生儿子像舅生女儿像姑,你看看你兄弟,窝头长得小肯定是怪你们老方家!”
方氏已经习惯了婆婆动不动就一惊一乍的作幺,闻言也不想辩解什么,只是拿眼淡淡的瞥了一眼小杨氏,并示意杨冬燕认真看仔细看。
杨冬燕:……
他娘的,把自己骂进去了!
当下,杨冬燕假装无事发生,默默的走开了。
好在方氏也没打算掐着这事儿不放,今个儿是正月初二诶,就算已经很晚了,那只要今天没过,她就可以回门了。
取了特地从家里拿过来的年礼,方氏去找她爹娘哥嫂。这以前,她跟娘家都在一个村里,倒是真没有非要正月初二回娘家的想法,那时她就觉得无所谓,可如今却愈发在意了。
当天晚上还是比较兵荒马乱的,好在等第二天就淡定多了,本来就都是相熟的,哪怕有阵子没见了,但只要搭上话,聊起事儿来都接的上来。
就是吧,随着老魏家的到来,那些可怜的娃儿们就更惨了,压岁红包倒是得了,可同时还多添了好几个先生。
窝头就不消说了,这不还有个猪崽吗?再加上原先就将他们折腾得生不如死的萝卜和土豆,小娃娃们真想放声大哭。
然而,仿佛是生怕他们还不够惨,在年初七那天,老魏家准备打道回府之前,窝头跟他隔房堂叔商量着,看能不能请个先生来庄子上。
晴天霹雳啊!
请先生倒是不难的,只是教启蒙的话,请个秀才就行了,实在不成请个老童生也凑合。眼下庄子里已经弄得挺不错了,关键是这个位置好,离省城仅有一天的路程,且经常有运货的马车来回倒腾,勉强也算是交通方便。再算上束脩给到位,由庄子这边提供房舍、课桌椅、笔墨纸砚等,请个先生还是很容易的。
窝头拿自己举例子,又说了最早他在南田村念书的事儿,当时有好些人跟他同窗的,但因为没能坚持下去,到如今连一个秀才都没出。
但这并不算是什么坏事,没考上秀才又年岁大了的,有去做账房先生的,也有专门抄书卖钱赚嚼用的。
而混得最好的一个,成了里长身边专门的文书。当然那也是因为那人本来就跟里长沾亲带故的,目前看来,他极有可能成为下任里长。
读书识字后,不光出路多了不少,还有一点就是,生鲜行很需要会写字的人。
尤其在做大之后,不认识字光靠死记硬背特别容易出错,哪怕用了猪崽先前的法子,用图案来代替,但如果是跟其他酒楼饭馆签订契约,你也能画图案吗?
窝头强烈建议隔房堂叔听从自己的建议,说了一堆的好处,而最终说服大家的,反而是猪崽的一席话。
“我们学堂就是族学呢,一个家族要兴盛,必须办家学、族学。他们不光有自个儿办的学堂,还有专门的祭田和学田。祭田用于祭祀的开销,学田供学堂的开销。一个为祖宗,一个为子孙,两方面都顾到了,才谈得上家族传承。”
话音刚落,魏大牛就率先开了口:“办!咱们家要起来,光靠窝头肯定不行。文房四宝我去买,房舍桌椅啥的,你们想法子打好,再请个先生……”
第094章
都说万事开头难, 这话确实不错。
想当年,老魏家打算送窝头去开蒙,可费了不少劲儿, 光是每天上学放学就够让人操心的。尤其那会儿窝头年岁还小,哪怕乡下地头哪家的孩子都是打小撒丫子满村乱跑的, 但窝头去的那个私塾却是在南田村, 隔了不少距离不说,有很长一段路甚至都是没人经过的。
好在,就算当年再艰难,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也正因为窝头熬过去了,老魏家其他人也撑住了,再碰上类似的事情后,就容易多了。
当年家里一个娃儿上学都难,如今办个家学都容易。
像学舍、课桌椅什么的,都交给了大牛一个堂弟去折腾,横竖眼下才正月初七呢, 慢慢来, 赶在春耕之前搞定就行了。至于家学先生的人选, 大牛和窝头商量了一下,由窝头先去同窗里打听一下, 到时候视具体情况再决定。
毕竟, 他们也不能直接冲到其他的私塾里,去挖人家的墙脚吧?
这事儿办得相当顺利, 他们初七这天就回到了省城,但其实省学开学没那么早的,赶回来也是想调整一下,再就是铺面里不能完全丢开手, 总得有人镇场子。
趁着尚未开学,窝头跑了几个本地的同窗家里,经人介绍找了个屡试不中的老秀才。
据窝头所说,那是他同窗的叔祖父,学问挺扎实的,却仅限于经史子集里那些摆在明面上的东西。反而,考秀才只需要将先人的东西牢记于心,但考举人却是需要自身的感悟和理解的,听起来仿佛差不多,可实则却是天壤之别,只能将其归咎于天赋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