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72页
    于是他就知道了,永平王府挂白了,就跟那做戏做全套一般,完完全全的复刻了十年前杨老太君出殡之时的情况,甚至比那时候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十年前,永平王府的第三代里,唯独只有世子刘修赶着时间成亲了。如今,十年过去了,不光第三代里有不少人已经娶妻了,连第四代都有了。
    孝子贤孙大型哭丧的场面真的是太刺激了。
    得了消息的圣上,格外宽容大度的选择原谅了他们。
    不然呢?他堂堂天子还能跟几个傻子一般见识不成?见过忌惮权势滔天的军中将领,但傻子嘛,圣上容不下别有用心之人,还能容不下几个傻子?
    这个时候,圣上还不知道,更刺激的事情还在后头。
    不过没关系,他迟早会知道的:)
    **
    相较于只是从第三者的叙述中得到了大致情况的圣上,杨冬燕受到的刺激显然要大的多得多。
    一方面她人在现场,另一方面她还是当事人。
    就是悼文里那个被圣上真情实感深切缅怀的当事人。
    俗称死者。
    杨冬燕气得想打爆倒霉儿子的狗头。
    一旁的刘修早已吓傻了,却还得将杨冬燕迎进府中,他有种将大魔王领回家的感觉,引狼入室大概也就如此了吧。倒是刘侾一脸的跃跃欲试,仿佛期待着他爹被打爆头。
    过年啊,真美好。
    先前那悼文是由传旨太监在府门口高声诵读的,为此,平常几乎不打开的王府正门此时大开着。自然,刘家人也跪成了前后好几排,哭得格外醉人。
    按理说,像郡王府的门口,就算街面挺宽敞的,但除了自家人以及依附着王府生存的族人亲朋外,是鲜少有人路过的,毕竟这里是直通府邸的,又不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但如今,多亏了圣上,此时的王府门口说是菜市口都有人信。
    实在是太热闹了。
    为此,刘修不得不避开人群,将杨冬燕引了进去。甚至为了能顺利地进入府中,堂堂南陵郡第一混世魔王都不得不出面拉仇恨,用脸将其他人吸引住,方便杨冬燕入府。
    只这般,完全没惊动其他人,杨冬燕顺利的进入了离开十年之久的永平王府。
    其实,这跟杨冬燕原先预想的不太一样。
    她是一个讲究牌面的人,要不然当初刚达到南陵郡时,连客栈都不用去,就可以径直来到永平王府认亲。
    为什么当初不呢?还不是因为她想要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
    这也是为什么她提前支会了长孙刘修,让他转告府上,准备好一切后她再登门。
    结果,欢迎仪式倒是准备好了,还有圣旨的加持,可她却又不想要了。
    真是个任性又拧巴的老太太啊!
    当然,老太太肯定是不服气的,因为这跟她想象中的盛大排场完全不一样啊!
    如此这般,等杨冬燕终于踩在了永平王府的地上时,愣是没惊动其他主子们。
    噢,他们还在忙着哭呢!
    接了圣旨,听了悼文,永平王府上下哭声四起,配合着嚎啕大哭声的,还有时不时响起的那一声声“老祖宗”、“老太太”,间或是某些人自行发挥的一些关于怀念老太太的彩虹屁。
    彩虹屁嘛,人人都爱听……
    呸!谁他妈想听这玩意儿了?
    杨冬燕非常愤怒,她绕开了那群傻子们,径直去了王府正堂。
    想当年,也就是她上辈子的早些时候,她还不曾病重到如何起身之时,每到了大的年节,她都会由长孙陪伴着来到王府正堂,接待访客、等晚辈叩拜、赐下恩赏等等。
    要是往更早些时候算,老王爷还在世时,那她来这儿的机会就更多了……
    “没啥变化嘛,还是跟我记忆里的差不多。”杨冬燕看着空无一人但异常熟悉的正堂,不由的唏嘘起来。其实真要说变化肯定还是有的,但那股子熟悉的感觉确实还在。
    刘修赶紧扮演好狗腿子孙砸的角色,解释说这十年里,尽管府中时不时的有修缮翻新,但都尽量得维持了原先的风格。
    想了想,又补充道:“这正堂也罢,老祖宗您原先住的院子,才是保持得一模一样。今年还仔细的翻新过了,还有以前在您跟前伺候的老人,也都还在府上。”
    说实话,杨冬燕对这些还是很满意的,毕竟她这不是死了没多久,而是足足十年了。
    十年光阴啊,能够改变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甭管这些儿孙究竟是发自内心的去做这些事儿,还是仅仅为了讨好她维持表面的情况,她都挺感动的。
    ——那不都是你见天的在梦里逼逼吗?他们敢不从吗?
    杨冬燕草草的看了一圈后,便回到了她很早以前常做的圈椅上,即上首的右边座位。
    下意识的看了一眼空着的左边座位,恍惚间,她仿佛看到了老王爷当年的模样。可惜呀,她轻叹一声,别家夫妻俩是奈河桥上等三年,他俩就不成了,别说三年了,三十年都等不到。
    没错,杨冬燕立志要活个一百岁,让老头子等着去吧!
    “还愣着干啥?上茶水点心啊!”杨冬燕稍稍回味了一下从前的时光,随后就恢复了本性,使唤起了大孙子。
    刘修就很习以为常,哪怕中间空了十年,他接受起来依旧非常迅速。甚至于他都没让丫鬟进来,而是站在正堂门口接过了托盘,亲自为老祖宗斟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