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2页
    徒钰看到师弟的视线,似有若无的摇了摇头,于是,贾赦懂了。
    敢情兴宁帝这是在驴他呢!又想骗他给国库赚钱!
    正如兴宁帝说的,那些朝廷命官们,一个个的,可都盯着国库的钱呢!他才不想为那些人做嫁衣。
    于是,贾赦端起茶碗,细细品尝。这可是前儿刚进上来的贡茶——武夷大红袍。想当初他在幻真境里经历的现代社会,这玩意儿都是按克算的,母树上的茶更是已经喝不到了,一般人都喝不起。
    不过,他也看出来了,他和徒钰今天进宫,怕是自投罗网了,看样子不拿出点干货出来,兴宁帝是不会放他们走了。
    眼珠子转了转,他突然想到一件事。
    “陛下,臣记得,先帝朝时,许一些生活困顿的官员们向户部借银,助他们度过难关。后来,朝中上下,就没有一个没在户部借过钱的。此种现象,在老圣人朝时,更是变本加厉。”太上皇后期,国库之所以会变成跑马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个。
    说到这里,贾赦忽然想起来,似乎宁荣两府,为了保持和朝臣们一至的步调,也意思意思的借了一些。
    当然了,贾家如果不是有他横空出世,户部借银可就不只是意思意思那么点了。
    贾赦轻咳一声,十分的不好意思:“咳,臣记得,臣家里,和伯父家,也向户部各借了十万两银子呢,回头臣便和兄长一起,把欠银还回来。”
    话落,徒钰抬头看了贾赦一眼,当下对兴宁帝道:“忠瑞王府亦曾借过二十五万两,明日臣便把欠银送还。”
    “咦?王府也欠了户部银子?”这事,贾赦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忠瑞王府人丁稀少,老忠瑞亲王留下大量的钱财,当年徒钰过继的时候,太上皇就把那些钱也一并给了他了。
    当然了,能到徒钰手里的钱,也不过是当年忠瑞亲王府的一成不到罢了。不过也是很可观了。
    徒钰笑道:“当年王府也如宁荣两府一样,借银不过是个意思罢了。”
    要不是因为忠瑞亲王府品阶大,当时的忠瑞亲王都不会借这么多,依那位的性子,大概只会借上千八百两,意思一下。
    兴宁帝不乐意了:“利钱呢?照你这意思,借十万两银子就准备还十万两?”
    贾赦嘿嘿笑着,别说,他还真就打着这个主意呢。正如兴宁帝所说,那银子可是借了好多年了,两辈人,没有一百年,也有五十多年了,这利息算下来,数目可观啊。
    “陛下您瞧,据臣所知,自打户部开始借银起,只见借银,却不见还银的。再怎么说,臣也是第一个提出要还借银的人嘛,总该给点好处嘛,对不?”
    徒钰轻斥:“胡闹。”虽是斥责的话,语气里却满是宠溺。
    虽然贾赦的提议挺合理的,但是作为一个越来越往财迷方向发展的皇帝,兴宁帝无论如何都舍不得这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利息的。
    “哼,没得商量。”
    “唉哟,这利息比本金还多,这事闹的。”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小天使“枫莫”,“西西”灌溉的营养液(づ ̄3 ̄)づ╭??~
    第61章
    郁闷过后, 贾赦又有些幸灾乐祸。
    “嘿嘿,也不知道等那些借银很多的人家知道除了要还本金外,还要还比本金还多数倍的利息时, 会有什么表情了, 肯定很精彩,真想看一看呢。”
    徒钰轻敲他的额头,无奈道:“淘气。”
    贾赦捂着额头, 轻哼:“别把我当小孩子成不, 我都多大了。”
    这人怎么这样, 算起来, 他都年近五十了,还把他当小孩啊,还是当着兴宁帝的面,这也忒丢人了。
    想到那个画面, 兴宁帝也笑了, 这么算起来, 这次还借银, 国库似乎可以入账不少钱呢。
    “对了,这只蟾蜍要怎么办?”一指贾赦拎着的鸡笼子, 兴宁帝想起正事来。
    徒钰道:“这简单, 钦天监那监正出身龙虎山正统,颇有些修为,陛下可以将此物交给他, 让他寻一处聚风纳财的好地方,将这只蟾蜍放进去养着便成。”
    这主意不错,兴宁帝得了徒钰的指点,立即让小喜子赶紧去传钦天监监正。
    正事办完, 贾赦和徒钰自然不会再留在宫里碍了兴宁帝的眼,品完了红楼版的武夷山大红袍后,贾赦就拉着徒钰出宫回府去了。他怕他们两个再呆下去,又该被兴宁帝薅一波羊毛了。
    同时,他还要把兴宁帝起了要收回户部借银的消息和几家比较亲近的人家说一说,让他们早做准备,先把该还的银子准备好,可别等到那个时候被打个措手不及才好。
    在当太子的时候,兴宁帝是温和有礼,礼贤下士的。只是等到他认识了贾赦后,慢慢的就被还歪了。这还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爱财如命的贾赦经常相处,年轻的兴宁帝也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财迷了。
    借银的本金还好,就是利息有点吓人了。
    当下夜里,收到贾赦提醒的几家,全都着急忙慌的翻箱倒柜,寻找当年借银的记录,连夜让账房算一下借了多少银子,利利又要付多少,当他们听到确切的数字后,几位老大人吓得一口气没提上来,差点晕了过去……
    虽然很不乐意,该还的钱,他们还是要捏着鼻子去把银子准备好。免得等到皇帝一声令下,要收回欠银的时候,他们却凑不齐这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