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程勉不提,萧曜绝对不会生这个念头——但正是经他这一提,萧曜都要忘记上一次听到祭乐之外的音乐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
他飞快地观察了一番程勉,确定他并不是意在取笑自己,明亮的双目中惟有坦诚,萧曜甚至觉得自己还看见了几许愉悦。
然而萧曜还是犹豫了一下——尽管他心中分毫不信:“我斋戒未除。”
程勉笑了:“雩而雨,何也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萧曜精神一震,立刻接话:“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哎,你还带了琵琶么?”
结果程勉一行的行囊里,虽然没有琵琶、然而五弦、筚篥、横笛、排箫一应俱全,甚至有一只可以放在马背上的横鼓。这下,即便萧曜对这些天来的斋戒祭祀并未怨言,但也切实生出了可望不可即的羡慕来。
察觉到萧曜在乐器上流连不去的目光,程勉解释:“也是为驱赶野兽用的。”
萧曜一笑:“能排遣无聊也很不错。”
程勉铺开毡毯,坐下试了试弦:“出门在外,携带琵琶不便,五弦也还使得。就是我五弦学得更不好,若是有辱耳目,还请殿下莫要见怪。”
“不要再是《凉州》就好。”萧曜难掩心中的雀跃。
程勉抬起头,微笑道:“当日要听《凉州》的是殿下,现在不要听的也是殿下。都依殿下。”
程勉弹出的,是一支萧曜从未听过的曲子,欣欣然的曲调让萧曜情不自禁地弯起了嘴角,乐声传远后,河中那边不知是谁吹了个长而响亮的口哨以示对曲子的赞誉,也压不住程勉怀中这把朴素的五弦。古树森森,树荫深重,依然有阳光漏了下来,又全被程勉的眼睛盛住了。
第34章 四海无闲田
随着气候日益炎热,黑河的枯水期也终于告一段落,涓涓细流出现在了正和境内的河道中。然而对于两县正在生长的庄稼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整个七月,萧曜走遍了长阳、正和两县的每一个村落,祈雨、问卜日夜不绝、难以计数,却没见过一场雨。
日复一日的祭礼下,萧曜发现自己失去了与人交谈的能力,就不再说祭礼之外的话;斋戒久了,他很少感觉到饥饿,一日一食便成了常态,萧曜觉得自己的视力越来越好,身体越来越轻,他只需要很少的睡眠,每一天很快就会过去,在一个又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境里,他能听见许多的声音,不止一次梦见冰冷猛烈的雨水倾倒在他的身上,带来剧烈的痛苦,可醒来之后,一切都成了虚无。
所有的祭祀都有相似的气味,这让萧曜不得不偶尔回想起母亲临终前的岁月。那几个月里,京城中所有的寺庙和道观都在为她祈福,无数人日夜诵经不停。他是她唯一的孩子,他也斋戒沐浴,然后代替身为天子的父亲和病榻中的母亲,走遍每一个寺庙,为她祈求神佛的庇护。
乡间的祭礼不禁淫祀,在太多次地看见巫觋毫不顾惜地残损身体、乃至血流满地之后,旁观的萧曜懂得了相似的源头。
是死亡和绝望交织的气味。
就好像当年的自己,绝望地割破手臂,虔诚将血滴进母亲的汤药里。
母亲当着他的面倒掉了那碗药,轻柔地擦掉他额上的冷汗,与他一起把陪药的酥糖分吃了。
那是怎样的甜味啊。置身烈火般的骄阳下,萧曜冷淡而清晰地想,若是这般轻易就能求来雨水和洪流,斋戒何妨?祭祀何妨?伤害自身、乃至献出性命又何妨?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是谓天职。
等这荒唐血腥的仪式过去,萧曜面无表情地绕过满地的血迹,朗读完自己手中的祭文,投进了香火堆中。
汛期虽然不会因任何人的祈求而来,但这是他目前唯一能做、也该做的了。
那他就去做。
八月上旬的一个深夜,刘杞和彭全忽来求见。
萧曜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几乎不怎么入睡,听到这个消息时,立刻问:“黑河涨水了?”
冯童的语调紧紧绷着,过于平静,以至于有一丝奇特的诡异感:“别驾和长史定是有要事。恐怕不是好事。”
见到两人后,萧曜立刻懂得了冯童言下之意:彭全面如死灰,刘杞则气势汹汹,唯一相同之处,就是两个人眼中都带着不加掩饰的杀机。
他们的来意也很快明晰了——正和与长阳争水,长阳一侧截断了黑河,正和县令派县尉彭英前去长阳拆坝,其间生出冲突,引发了两县乡民械斗,乱中彭英和两名衙役不仅被打成重伤,更被长阳的乡民扣住,活埋了。
“暴民至斯,实是闻所未闻之惨事。下官不敢拖延……”
萧曜现在听不得这么尖锐愤怒的声音,觉得耳旁轰轰乱响,针扎似的难受。他挥手示意刘杞不要说了,转向彭全:“……彭县尉的死讯确认了么?可有转寰的余地?其他死伤如何?”
彭全掩面伏地:“小侄因公殉职一事,下官尚不敢告知家人,惟有及时告知殿下,恳请殿下早做决断。”
在本朝律法中,民伤官已是大罪,更不必说杀官了。罪状既然明确,萧曜先不着急过问罪首,而是问:“连州干旱频发,类似的事情,以往有没有?”
彭全一口咬定:“从未有过。”
“不是说杀害官员。以往旱灾,也未有截流争水之事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