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7页
    蒋梦麟说;“教授说今天要去书院看看。”
    饭桌上没看见崔教授。
    “小妹,我们走了。”
    宋知芳和几个男女同学出门了。
    饭桌上就剩下宋凤宁和顾聿清吃早饭,两人要去雷峰塔不着急,宋知芳她们去半天就回来了。
    宋凤宁把碗里的牛奶喝光,顾聿清放慢速度,等宋凤宁。
    宋凤宁看见夏灵穿着花裙子,随后出门去了。
    喝了一碗牛奶,喝了一碗粥,吃了一个小花卷,吃了一个煮鸡蛋,不吃了,说;“先生,我上楼换衣裳。”
    回房间换上洋装,戴上一顶草编的小凉帽,她特意带来几顶帽子,配洋装。
    照镜子把小凉帽正了正,听见走廊里房门关门声,宋凤宁侧耳听,是崔仁默房间关门声响,声音极轻,宋凤宁耳朵灵敏,微小的声音都能听见。
    崔仁默走了。
    刚才夏灵走了,没过多久,崔仁默出门了。
    第35章 拆穿
    宋凤宁和顾聿清出门后, 宋凤宁说;“先生,我们去书院看看吧。”
    顾聿清瞅了她一眼,嗯了一声。
    打听有一辆汽车到万松书院。
    两人等了半天, 没有汽车过来。
    西湖边一家客栈门口停了一辆自行车,顾聿清走过去,跟屋里的一个年轻人搭讪,“你这辆自行车能租给我吗?我天黑之前还回来。”
    那个年轻人看看这个青年穿戴体面绅士,自行车太金贵, 不放心租给他, 怕他不还回来。
    顾聿清看出他担心, “我给你一百块钱押金,租金两块钱怎么样?”
    宋凤宁看顾聿清, 心想先生真大方,一百块押金,两块钱租金,
    年轻人说;“你天黑之前把自行车还回来。”
    “成交!”
    宋聿清付了订金, 又拿出两块钱租车费, 交给年轻人。
    跨上自行车, 示意宋凤宁坐上后座。
    宋凤宁扯着裙子, 轻盈地跳上自行车后座。
    顾聿清带着宋凤宁沿着湖边的路往前骑。
    宋凤宁的视线落在挺拔的背部,顾聿清今天穿着一件黑色衬衫,腰间皮带勾勒出精瘦的腰身, 宽肩窄腰,宋凤宁悄悄地伸出手臂, 搂住了顾聿清的腰。
    软软的手放在腰间,绵软温热。
    顾聿清觉得腰间麻酥酥的,浑身像过了电一样, 一直酥软到心头。
    身后宋凤宁的声音传来,清澈甘甜,“先生,在湖边骑车感觉真好,还是先生聪明,想到租自行车。”
    由于一只手搂住顾聿清,宋凤宁和顾聿清身体贴在一起,顾聿清后背软乎乎的,心跳加快,他控制自己的心率,怕宋凤宁觉察出来。
    宋凤宁坐在后座,湖面的风吹着凉爽,很是惬意,搂着顾聿清的腰很有安全感。
    腰间柔软的手臂令顾聿清像烫到一样,搅得他浑身燥热,脚下加速,自行车速度飞快,宋凤宁怕掉下去,搂得更紧了。
    整个身体贴上去,顾聿清顿时脊背僵直,压下过快的心跳,这些宋凤宁没有知觉。
    午后阳光温暖,清风徐徐,宋凤宁贴在坚实的脊背,安心踏实令她想睡觉。
    索性整个脸贴上去,闭上眼,顾聿清踩着脚蹬差点滑了,忙稳住自行车,宋凤宁全然无知,她无条件相信顾聿清。
    看见前方的万松书院,万松书院原身本是一座建于唐代的寺庙,名为报恩寺。
    顾聿清把自行车停放锁好。
    两人拾级而上。
    顾聿清说:“这座书院是明清时期浙江的高等学府。”
    坐在游廊,书院地势高,宋凤宁放眼望去,满目青藤萦绕。
    身在其中,感受它的古朴厚重,不事张扬,内敛深沉。
    两人穿过一个藤蔓缠绕的小门,来到传说中梁祝同窗共读的地方。
    一个江南特色的围合小院,走上前去宋凤宁看大门紧掩。
    在书院里逗留了两个小时,宋凤宁很喜欢这个地方。
    两人从万松书院出来,宋凤宁没看见崔仁默和夏灵。
    放心了,崔仁默没有来,定是跟夏灵幽会无疑。
    顾聿清看出她的小心思,说;“这回你可以在你姐面前奏一本了。”
    宋凤宁嘻嘻笑,“先生真是火眼金睛。”
    “我是火眼金睛,你是什么了?” 顾聿清难得开句玩笑。
    宋凤宁一蹦一跳下台阶,“我在先生面前就现形了。”
    顾聿清微笑,宋凤宁是个机灵鬼,说;“我们去雷峰塔。”
    取了自行车,一会便到了雷锋塔附近,顾聿清一条长腿支在地面,宋凤宁松开他,轻巧地跳下车,顾聿清把自行车靠边停放。
    “先生经常骑自行车吗?”宋凤宁问。
    “在国外时经常骑。”
    “先生小时候就离开故乡,还没有忘了母语。”
    “我和母亲在家里用家乡话交谈。”
    “先生回国,先生的母亲没有一起回来吗?”
    “我母亲五年前故去了。”
    “对不起,先生。”
    “没事。”
    “先生的父亲是外国人吗?”
    “不是。”
    “先生的父亲在国内?”
    宋凤宁猜测,顾聿清从小生活在英国,回国可能因为父亲在国内。
    顾聿清说;“我很小的时候,我母亲离开我父亲带着我去了英国。”
    --